
心脏是人体的“动力泵”,每分钟跳动60-100次,维持全身血液循环。但当心跳节奏出现异常——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时,可能预示着心律失常。心慌、心跳快是常见症状,而心电图(ECG/EKG)是诊断心律失常的核心工具。
心律失常:心脏跳动的“失控”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或传导路径异常,导致心跳过快(>100次/分,称“心动过速”)或过慢(<60次/分,称“心动过缓”),或节奏不规则。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室上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心房或房室结,如房颤、房扑、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心室,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严重者可引发猝死。传导阻滞:电信号在心脏传导系统中受阻,如房室传导阻滞。
常见诱因包括,生理性: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咖啡因摄入、睡眠不足。病理性: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其他:药物副作用、遗传因素、年龄增长(老年人房颤风险高)。
心电图:捕捉心律失常的“火眼金睛”
心电图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将心跳的“电信号”转化为波形图,医生可据此分析心脏节律、传导时间及心肌状态。其检测优势包括,无创便捷:仅需将电极片贴于胸部、四肢,10秒即可完成记录。实时精准:可捕捉瞬时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速的突发突止。成本低廉:单次检查费用约20元~50元,适合反复监测。常规心电图的局限性:普通心电图仅记录10秒内心电活动,若心律失常为间歇性发作,可能漏诊。此时需结合动态心电图(Holter)或长程心电图监测。
心电图解读:关键指标与常见异常
1.窦性心律:正常心跳的“节拍器”。正常窦性心律心电图特征如下:P波呈钝圆形,I、II、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可双向、倒置或低平且规律出现;P-R间期为P波起始至QRS波起始时间,正常0.12~0.20秒且恒定;QRS波窄而高,时长0.06~0.10秒;ST段和T波应为等电位线或轻微上斜,异常可能提示心脏疾病;心率每分钟60~100次。
2.早搏:心脏的“抢跑”。早搏分房性、室性、交界性三种,心电图各有特征:房性早搏表现为P波提前且与窦性P波形态有异,PR间期大于0.12秒,QRS波群呈室上性,部分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多为不完全代偿间歇。交界性早搏冲动源于房室交界区,可前向、逆向传导,产生提前QRS波群与逆行P波,逆行P波位置不定,QRS波群多正常,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形态会变。室性早搏主要是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常超过0.12秒,ST段与T波方向和QRS主波相反,与前窦性搏动间期恒定,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3.房颤:心房的“颤抖”。房颤的心电图特征显著:首先会呈现P波消失的现象,这是因为心房激动无法传导至心室,取而代之的是形态和振幅各不相同、频率在350~600次/分的颤动波(f波)。同时,由于房颤时心房率快且不规则,导致心室率快慢不定,RR间期表现为绝对不规则;另外,通常情况下QRS波群形态正常,不过当房颤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或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群形态则可能出现异常。
4.室速/室颤:致命性心律失常。室速表现为宽大畸形的QRS波(>0.12秒)、规律或轻度不规则的心室率(通常100~250次/分),可能伴房室分离、融合波或心室夺获。室颤则表现为完全紊乱的波形,无明确QRS波或T波,频率极快(150~500次/分),振幅逐渐降低,最终呈“波浪形”基线。
预防心律失常:从日常做起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增加钾、镁摄入(如香蕉、菠菜、坚果)。管理压力:通过冥想、深呼吸或心理咨询缓解焦虑。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每年测血压、血糖、血脂,必要时筛查心电图。谨慎用药:避免滥用感冒药、减肥药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的药物。
心慌、心跳快可能是心律失常的“警报信号”,而心电图是解读这一信号的关键工具。若您或家人出现相关症状,请勿忽视,尽早进行心电图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