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科手术关乎肺部、心脏等核心器官,手术操作精细复杂,对麻醉技术有着极高要求。由于手术会直接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不少患者不仅对手术本身心怀忐忑,更对麻醉环节疑虑重重,尤其是 “单肺工作能否满足身体氧供” 的问题,成为许多患者和家属的担忧焦点。为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胸科手术麻醉,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本文将系统解读其中的关键知识与技术保障。
一、胸科手术麻醉的特殊性
胸科手术因涉及肺、心等关键器官,其麻醉需求与其他手术有着本质区别。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心脏则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核心,手术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干扰呼吸和循环功能,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胸科手术的麻醉工作不仅要让患者在术中处于无意识、无痛的状态,更需对呼吸和循环系统进行精准把控。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手术进程,实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和通气参数,通过持续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为手术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二、单肺通气麻醉技术
单肺通气是胸科手术中保障手术顺利开展的关键麻醉技术。手术过程中,麻醉师会使用双腔支气管导管,通过气管插管将导管精准置入主支气管,实现两侧肺通气的分离控制。特殊设计的气管导管,可让气体仅进入一侧肺,使另一侧肺暂时停止通气,从而为手术操作腾出清晰的视野空间。
这种技术对手术安全至关重要。在肺部手术中,手术器械操作可能会对非手术肺造成挤压或损伤,而单肺通气能避免手术操作对非手术肺的干扰,减少肺部组织损伤风险,同时也能防止血液、分泌物等进入非手术肺,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为手术成功和患者术后恢复提供有力保障。
三、单肺工作时的身体氧供保障
人体呼吸系统具备强大的代偿机制,当单肺通气时,健侧肺会通过增加血流量和通气量来维持身体氧供。同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效率也会相应提高,确保氧气能够充分进入血液,二氧化碳顺利排出。此外,麻醉师会全程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并借助先进的监测设备,如脉搏血氧仪、动脉血气分析仪等,实时掌握患者氧合状态。一旦发现氧供不足,麻醉师会及时调整通气参数,或使用药物调节血液循环,保障患者氧合稳定。
四、麻醉前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麻醉安全,患者术前需进行一系列检查。心电图可评估心脏功能,排查潜在心脏疾病;肺功能检查则能了解肺部通气和换气能力,判断患者能否耐受单肺通气。此外,胸部 CT 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医生更直观地了解病变部位与周围组织关系。术前饮食方面,患者需严格遵循禁食禁水要求,一般术前 6 - 8 小时禁食固体食物,术前 2 小时禁水,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反流、误吸。对于正在服用的药物,患者需告知医生,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或停用,如抗凝血药物可能增加术中出血风险,通常需要在术前停用一定时间。
五、麻醉过程中的体验
在麻醉开始阶段,患者首先会经历麻醉诱导。医护人员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在极短时间内从清醒状态过渡到无意识状态,同时阻断疼痛信号传导,让患者感受不到疼痛。进入手术环节后,患者始终处于深度麻醉状态,对手术操作无任何知觉。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师会持续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各项生命体征,并依据手术进展和患者实时状态,精准调整麻醉药物用量,动态维持呼吸和循环系统稳定,保障手术安全进行。
六、麻醉后的恢复
手术结束后,随着麻醉药物逐渐代谢,患者开始进入苏醒过程,通常在手术结束后 30 分钟到 1 小时左右逐渐恢复意识。苏醒初期,患者可能会感到头晕、乏力,这属于正常现象。术后患者需密切配合医护人员观察,若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同时,患者要按照医嘱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促进肺部功能恢复。
结语
胸科手术麻醉虽然复杂,但在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专业麻醉团队的保障下,其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保证。单肺通气技术通过人体自身代偿机制和麻醉师的精准调控,可满足身体氧供需求。了解这些麻醉知识,有助于患者减轻对胸科手术的恐惧,更好地配合治疗。在面对胸科手术时,患者应充分信任医疗团队,积极沟通,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手术,争取早日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