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风(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急、危害大,是我国居民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中风病例约200万,其中约70%的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的关键。本文将从中风的类型、症状、急救措施、预防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科普,帮助大家掌握相关知识,守护健康。
一、什么是中风?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脑细胞死亡的疾病。根据发病机制,中风主要分为两大类:
1.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
占所有中风的70%-80%,是由于脑血管被血栓或斑块堵塞,血流中断,导致脑组织坏死。
常见原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房颤(心脏血栓脱落)等。
2.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
占中风的20%-30%,是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渗入脑组织或脑室,压迫脑细胞。
常见原因: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等。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中风,发病后每延迟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因此时间就是大脑,必须争分夺秒救治!
二、如何快速识别中风?
中风的症状往往突然出现,“FAST”法则 是全球通用的快速识别方法:
F(Face,面部):观察面部是否不对称,是否出现口角歪斜。
A(Arm,手臂):让患者抬起双臂,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或下垂。
S(Speech,言语):是否说话含糊不清或无法理解他人语言。
T(Time,时间):一旦出现上述症状, 立即拨打120 ,争取黄金救治时间(发病4.5小时内)。
其他可能的症状:
突发剧烈头痛(尤其是脑出血患者)
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
视力突然模糊或视野缺损
眩晕、行走不稳、失去平衡
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注意: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通常在24小时内消失,但这是严重中风的前兆,必须及时就医!
三、中风急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正确的急救措施:
1.立即拨打120
不要自行驾车送医,救护车能更快联系医院并提前准备救治。
记录发病时间(决定能否进行溶栓治疗)。
2.保持患者安静,平卧或侧卧
避免呕吐物堵塞气道(特别是脑出血患者)。
3.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
如有假牙,取出以防窒息。
4.等待救护车时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呼吸、心跳,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CPR)。
错误的做法:
盲目喂水或药物(可能呛咳或加重病情)。
用力摇晃或拍打患者(可能加重脑出血)。
自行放血、掐人中(无科学依据,延误救治)。
等待症状自行缓解(错过黄金治疗时间)。
四、中风的治疗:时间就是生命!
1.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
静脉溶栓(黄金4.5小时):使用阿替普酶(rt-PA)溶解血栓,越早效果越好。
机械取栓(部分患者可延长至24小时):通过介入手术取出大血管血栓。
2.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
控制血压:防止继续出血。
手术清除血肿:适用于大量出血或脑疝风险患者。
康复治疗:
中风后6个月是康复黄金期,需尽早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等,减少后遗症。
五、如何预防中风?
1.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首要危险因素,需长期规律服药)。
糖尿病、高血脂 (控制血糖和胆固醇)。
房颤(抗凝治疗预防血栓)。
2.健康生活方式:
低盐低脂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腌制食品)。
戒烟限酒 (吸烟使中风风险增加2-4倍)。
适度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控制体重(BMI<24,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3. 定期体检:
40岁以上人群每年测血压、血糖、血脂。
颈动脉超声筛查(评估血管狭窄程度)。
六、总结:牢记关键点,守护健康!
中风症状:FAST法则(脸歪、手垂、话不清,立即拨打120)。
急救原则:不喂药、不拖延、快送医。
预防措施:控三高、管住嘴、迈开腿、定期体检。
中风虽凶险,但可防可治。提高警惕,掌握急救知识,就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转发给家人朋友,让更多人受益!
记住:时间就是大脑,早一秒行动,多一分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