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它起病急骤,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然而,在中医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一个古老的方剂——小续命汤,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在临床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为中风患者按下“暂停键”,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小续命汤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小续命汤最早见于东晋医家陈延之的《小品方》,后被唐代孙思邈收录于《备急千金要方》。该方由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即肉桂)、甘草、芍药、川芎、杏仁、附子、防风等多味中药组成,具有祛风散寒、扶正祛邪、调和营卫的功效。在古代,由于对中风病因认识尚浅,多归为“风邪中人”,故治疗上以祛风为主。小续命汤正是基于“风论”而设,用于治疗“卒中风”,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中风急性期症状。
尽管后世医家对中风的病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明代张景岳提出“非风论”,强调内伤积损为本,清代王清任则创“气虚血瘀”说,推动了补阳还五汤等方剂的发展,但小续命汤并未因此被束之高阁。相反,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其应用范围与配伍,使其适应不同证型的中风患者。
现代医学视角下的中风机制与中医辨证
现代医学将中风分为两大类: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和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前者占所有中风病例的70%以上,多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导致脑动脉闭塞;后者则因高血压、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脑内血管破裂出血。无论哪种类型,核心病理机制均为脑组织供血中断,引发神经元损伤和功能障碍。
在中医理论中,中风属“中风”、“偏枯”、“仆击”等范畴,其发病与风、火、痰、瘀、虚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常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病位较浅,表现为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肢体麻木或轻度偏瘫;中脏腑者,病位深重,多见神志不清、昏仆倒地、二便失禁等危重表现。
小续命汤主要适用于中经络阶段,尤其是外感风寒诱发或素体阳虚、寒凝经络者。其组方体现了“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治疗思想。方中麻黄、防风、桂心辛温发散,可祛风解表、通络止痛;附子温阳散寒,振奋阳气;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川芎、芍药活血养血,调和营卫;黄芩清热,以防温燥太过;杏仁宣肺,助气机升降。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通络、扶正固本之效。
小续命汤的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小续命汤在改善中风早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多项观察性研究发现,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若辨证属风寒阻络或阳虚外感型,早期应用小续命汤加减,可显著改善肢体活动能力、语言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多个方面:首先,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的作用,可能有助于维持脑灌注压,尤其适用于血压偏低的中风患者;其次,川芎嗪能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再者,人参皂苷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附子中的乌头碱类成分虽有毒性,但经炮制和合理配伍后,可发挥强心、升压、改善循环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小续命汤并非适用于所有中风患者。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肝阳上亢、风阳上扰型中风,因其方中多辛温燥烈之品,可能加重病情,应禁用或慎用。此外,现代药理研究也提示,麻黄、附子等药物具有一定的心血管和神经毒性,需严格掌握剂量与煎煮方法,避免不良反应。
辨证施治是关键,不可盲目套用
必须强调的是,小续命汤的应用必须建立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中风病因复杂,证型多样,绝非一方可治百病。现代中医临床强调“病证结合”,即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同时,结合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进行辨证分型。
例如,对于痰热腑实型中风,应选用星蒌承气汤以通腑泄热、化痰通络;对于气虚血瘀型,则宜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而对于阴虚风动型,镇肝熄风汤更为适宜。小续命汤主要针对阳虚外感、风寒入络之证,常见症状包括肢体冷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紧等。
因此,患者切不可自行购药服用,必须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变化,对方剂进行加减化裁。例如,若患者兼有热象,可减少麻黄、附子用量,加用石膏、知母;若痰湿较重,可加半夏、陈皮;若瘀血明显,可加重川芎、赤芍用量。
结语
小续命汤作为中医治疗中风的经典方剂,承载着千年的临床智慧。它虽不能替代现代医学的急救手段,但在特定证型的中风治疗中,仍具独特价值。科学应用、辨证施治,方能真正发挥其“续命”之效,为患者赢得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