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腹部、肚脐、大腿根等部位突然出现了突出体表的“鼓包”,这很可能是得了疝气,千万不要因为这个“鼓包”不痛不痒就疏忽大意,认为忍一忍、拖一拖可能就好了。事实上,疝气虽小,但一旦发病几乎不会自愈,一直拖延治疗还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甚至最后连肠子都要切掉。所以,日常生活要牢记勿以“疝”小而不为,突出的“鼓包”要早治。
勿以“疝”小而不为
医学上的“疝”指的是人体内某些组织或器官离开原来的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缺损区、薄弱区域或孔隙“跑”到不该去的地方。其中,最常见的是肠子“跑”到其他地方,所以民间称该病为“小肠气”。
疝气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出现,本身不是什么大病,但发病后几乎不会缩小、不会自愈,如果一拖再拖,迟迟得不到有效治疗和科学护理,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例如,疾病持续进展,引起嵌顿、绞窄、肠梗阻、肠穿孔、肠坏死,甚至最后需要切掉一节小肠;小儿疝气反复发作,严重时可能影响孩子未来发育,尤其是睾丸发育;老年人腹股沟疝还可能影响两腿行走,甚至因为小肠、膀胱等的挤压而引发泌尿膀胱疾病。
这些信号别忽视,小心疝气找上门!
日常生活中注意接收身体发出的各种预警信号,确保各种小毛病能够尽早发现、确诊和治疗,预防不良事件。通常而言,突出的“鼓包”需及早治疗,尤其是腹部、肚脐、大腿根等部位突然出现的突出体表的包块;而且,如果这些“鼓包”在站立、腹部用力、咳嗽、哭闹等状态下格外明显,平卧或用手推压后又消失不见,按压时柔软,不痛不痒,基本可以确诊为得了疝气。除此之外,如果伴随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情况,千万不要想着等一等、拖一拖,也切勿强行将肿块推回腹腔,这提示可能已经发生了嵌顿疝,必须立即就医,以免造成疝内组织损伤。
突出的“鼓包”要早治疗
一旦确诊得了疝气,要尽早接受治疗,且要想根治,必须做手术。
(1)1岁以下的患儿。1岁以内的婴幼儿疝气有自愈的可能,可以先不做手术。但是,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疝气出现的频率、“鼓包”大小、孩子的身体反应,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采用疝气带压住深环辅助治疗,通过适当压力阻止疝内容物突出,促进疝环口的闭合,过程中要确保佩戴位置准确、松紧适合且一般上午治疗、晚上松开,以免对孩子皮肤造成损伤;家长们还要给予患儿科学的护理管理,包括减少孩子哭闹、咳嗽、便秘等可能造成腹压增加的事情发生,给疝气自行恢复的机会,以及定期带孩子复查等。
(2)1岁以上的患者。年龄超过1岁的患者要想治愈,必须进行手术。而且,以下3类群体越早接受手术越好。①反复嵌顿者。这类患者要尽早做手术修补腹壁缺损,这是因为疝气发生嵌顿时,患者肠子就像被勒紧的气球一样,容易引起血液循环受阻,如果超过6小时仍没有有效处理,肠管就可能因为缺血而坏死,此时再治疗就需要将坏死的肠段切除掉,使得手术难度更大、费用更高、风险更大,很容易引发感染性休克。②高龄且合并基础疾病者。这是因为老年人本身肌肉会逐渐萎缩、腹壁和腹股沟区会变得薄弱,容易引发疝气(尤其是腹股沟疝),且慢性咳嗽、哮喘、便秘、前列腺增生等老年人常见疾病可能会导致腹内压增加,引起疾病加重,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慢性病会削弱其自愈能力,增加嵌顿和并发症风险。这类患者要尽早做腹腔镜疝修补术、开腹疝修补术等,前者创伤小、疼痛轻且术后恢复快,除心肺功能较差者外,大多数老年患者都适用。③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期腹压高者。这类群体如果不及时手术,腹内压的持续增高,可能会使疾病加重和包块越来越大,甚至在用力时突然嵌顿。
综上所述,对于疝气要科学预防、尽早发现和及时治疗。治疗时除手术外,还可视情况而定,采用药物、针灸、穴位敷贴、推拿等辅助治疗。除此之外,手术并非一劳永逸,日常还应预防便秘、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控制体重和预防肥胖、戒烟等,以防疾病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