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孕期进行产检的过程中,胎心监护属于一项极为关键的检查项目,它如同胎儿的“健康卫士”,能及时反映胎儿在子宫内的安危状况。身为门诊护士,我们每日都会接触到众多前来进行胎心监护的准妈妈,今日便来为大家详尽讲述一下此项检查以及那些不可忽视的细节。
一、什么是胎心监护
胎心监护即电子胎心监护,主要依靠持续监测胎心率以及宫缩的变化,对胎儿在子宫内的状态进行精确评估,这样可尽早发现胎儿在子宫内出现缺氧等异常状况。它分为产前和产时电子胎心监护,其中产前电子胎心监护中的无应激试验即NST最为常用,是在没有宫缩或者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对胎心进行监护,以此来预测胎儿在子宫内的储备能力,操作较为简便而且实用。当NST结果不太理想,怀疑胎儿在子宫内缺氧时,可能会进行宫缩应激试验(CST)/ 缩宫素激惹试验(OCT),即借助缩宫素诱导宫缩,然后用电子胎心监护仪记录胎心率变化,评估胎儿在子宫内的状态。
二、为什么要做胎心监护
胎心监护有着两项关键使命,一方面,它可让医生清楚知晓胎儿在子宫内是否处于缺氧状态,医生会借助监测胎心音、观察基线变异状况以及有无加速和减速等指标作出判断。正常的胎心率范围是在每分钟110次至160次之间,要是胎心率出现了不正常的波动,那么很可能是胎儿发出的“求救信号”。另一方面,它还可以辅助评估宫缩情形,判断是否存在规律宫缩以及宫缩内压的变化,为分娩时机和方式的选择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三、哪些准妈妈需要做胎心监护
一般情况下,正常产检的低危孕妇,建议从怀孕32周到34周开始,把胎心监护列为备查项目,到37周之后就作为必查项目,每周进行一次。不过对于那些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糖尿病、母体免疫性疾病、病毒性或细菌性感染、有胎死宫内等不良孕产史,以及多胎妊娠、胎儿生长受限、羊水过少、胎动减少、脐血流异常等高危因素的孕妇,可能从32周开始就要把胎心监护作为必查项目,每周需要进行1到2次。病情需要时,最早在妊娠28周就可以开展。
四、门诊胎心监护的流程
(一)检查前准备
穿着宽松的上下分体衣物,在检查前预先将尿液排空,选择胎动较为频繁的时间段去进行检查,不需要保持空腹状态,维持正常的饮食并且拥有充足的睡眠,同时要避免情绪出现剧烈的波动。部分医院要求自行准备监护绑带,还可以准备一些小饼干之类的零食,当胎儿活动不活跃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刺激胎动。
小贴士:做监护前半小时可适当活动,比如在医院走廊缓慢散步,能让胎儿更活跃,有助于获得更准确的监护结果。
(二)检查过程
护士会引导采取半卧位、左侧卧位或者舒适坐位,将腹部暴露后涂抹耦合剂,固定两个探头,设备调整好之后开始监测。监测时长一般是20分钟,要是胎儿处于睡眠状态,可能需要40分钟以上。在监测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要随意乱动,如果感觉有呼吸困难等不适情况要及时告知护士,必要的时候停止检查。
(三)检查后注意事项
护士将耦合剂擦拭干净之后,准妈妈把衣服穿好去取报告。倘若结果正常依旧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同时要密切留意胎动情况,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要是结果异常也不必惊慌,遵照医生的嘱咐做检查并接受治疗,必要的时候还需要住院进行观察。
结语
在门诊,我们常常看到准妈妈们对胎心监护既重视又紧张。其实,只要提前了解这些细节,积极配合检查,就能让胎心监护更好地为胎儿健康保驾护航。每一位准妈妈都是伟大的,在迎接新生命的旅程中,希望大家都能顺利通过每一次产检,收获一个健康可爱的宝宝。记住,胎心监护是守护胎儿安全的重要防线,孕妈们一定要按时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