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结束后,患者会进入麻醉苏醒期,这是从麻醉状态逐渐恢复到清醒状态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患者的身体各项机能正逐步重启,但尚未完全稳定,犹如飞机降落后的滑行阶段,需要格外关注。了解麻醉苏醒期的注意事项,对于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术后恢复至关重要。
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心率与血压。麻醉苏醒期,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可能会因麻醉药物的代谢、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等因素而出现波动。麻醉药物会抑制心血管系统,随着药物代谢,心血管功能逐渐恢复,但手术创伤又可能引发应激反应,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观察呼吸频率与深度。呼吸功能的恢复是麻醉苏醒期的重要指标之一。麻醉药物会影响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抑制。苏醒期,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以及是否有呼吸困难、窒息等迹象。若患者呼吸浅慢,可适当刺激患者,如轻拍肩部或呼唤其姓名,鼓励其深呼吸。
监测体温变化。麻醉药物可能影响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异常。手术过程中,患者身体暴露在外,加之麻醉药物的作用,体温容易下降。苏醒期需密切监测患者体温,防止低体温或高热的发生。低体温时,可采取保暖措施,如使用保温毯、提高室温等。
意识与精神状态评估
评估意识恢复程度。麻醉苏醒期,患者的意识会逐渐恢复。医护人员需通过呼唤患者姓名、询问简单问题等方式,评估患者的意识恢复程度。询问患者现在感觉怎么样、是否能说出自己的名字等。若患者意识模糊、嗜睡或烦躁不安,需及时查找原因,如是否因麻醉药物残留、疼痛刺激等引起。
观察精神状态变化。部分患者在麻醉苏醒期可能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变化。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可能会引发心理问题。医护人员需耐心安抚患者,解释手术及麻醉过程,告知患者手术很成功,让其了解目前的情况和后续的恢复计划,减轻其心理负担。
预防谵妄与躁动。谵妄与躁动是麻醉苏醒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患者自我伤害或影响手术效果。谵妄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定向力障碍、幻觉等症状;躁动患者则可能会挣扎、拔管等。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行为表现,一旦发现谵妄或躁动迹象,及时采取措施,如使用镇静药物、约束带等,确保患者安全。
疼痛管理与并发症预防
合理评估疼痛程度。疼痛是麻醉苏醒期患者常见的主诉之一。医护人员需通过询问患者疼痛部位、性质、程度等方式,合理评估其疼痛程度。可以使用疼痛评分量表,如数字评分法,让患者用0-10分来描述自己的疼痛程度。根据疼痛程度给予相应的镇痛治疗,如使用镇痛泵、口服或注射镇痛药物等。镇痛泵可以持续、稳定地给予镇痛药物,减少患者的疼痛。
预防恶心与呕吐。恶心与呕吐是麻醉苏醒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由麻醉药物、手术创伤、胃肠道刺激等因素引起。麻醉药物会刺激呕吐中枢,手术创伤和胃肠道刺激也可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医护人员需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使用止吐药物,如昂丹司琼等;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关注术后出血与感染。术后出血与感染是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麻醉苏醒期,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如是否有渗血、红肿、疼痛加剧等迹象。若伤口有渗血,可适当加压包扎;若出血较多,则需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可能需要重新缝合伤口或进行其他止血措施。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避免感染的发生。
结语
麻醉苏醒期是手术结束后的关键恢复阶段,需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协同努力。医护人员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评估意识与精神状态,合理管控疼痛、预防并发症,并给予正确体位与活动指导。患者及家属应主动了解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大家齐心,才能让患者安全度过此期,加速术后恢复,早日回归正常生活。此过程尽显医疗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