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朱婕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一病区  发布时间:2025-07-09
476

一名护士在日记中写道:我的一名患者曾问我:“我还能做母亲吗?”作为护士,面对妇科肿瘤患者,护士不仅是治疗执行者,更是心理“守护者”。将复杂医学信息转化为患者理解的“语言”,在告知病情时兼顾专业与温度,是关键的沟通艺术。有时,治愈的力量不仅来自药物,更来自话语的温度。

沟通前的准备:从“了解”到“共情”

充分掌握病情信息。《柳叶刀》研究:良好沟通可使患者配合治疗的意愿提升。妇科肿瘤种类多样(如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预后和治疗方案差异大。护士需提前与医生确认关键信息(诊断分期、治疗计划、风险等)。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患者对疾病的接受程度受年龄、文化背景、家庭支持等因素影响。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生育功能的保留,而老年患者可能更担忧治疗带来的生活负担。护士需敏锐观察情绪反应(如焦虑、沉默、否认),据此调整沟通。

营造安全私密的沟通环境。选择独立的谈话室,确保隐私(电子病历加密、帘幕闭合),避免在公共区域讨论病情或暴露信息。备好纸巾、温水等细节,传递尊重与关怀。

告知策略:分阶段传递信息的“剥洋葱”法则

逐步告知,避免信息过载。《中国妇科肿瘤患者心理护理指南》指出:83%的患者希望分阶段获知病情,而非一次性被告知全部信息,因此,首次沟通应以“建立信任”为目标,与医生共同协作,避免一次性告知所有细节。例如:

第一阶段:“B超显示子宫内有肿块,需进一步检查确认性质”。

第二阶段(确诊后):“这是一种可控的疾病,我们将共同制定计划。”

第三阶段(治疗中):“目前方案的效果和可能出现的变化需要您了解。” 

个体化沟通:因人而异。年轻患者:关注生育需求。对宫颈癌患者可强调“早期治愈率高,治疗后仍有生育可能”。老年患者:语言简洁,重点说明治疗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如:“手术后需要家人协助护理,能有效缓解疼痛。”文化背景差异者:可使用患者当地方言增加亲切感,或用比喻替代。如将“药物治疗方案”解释为“用药物清除坏细胞可能带来类似流感的乏力、食欲不振,我们会用药帮您缓解”。

家属参与的“双轨沟通”。部分患者可能因情绪崩溃无法理性决策,需与家属同步沟通。但需注意:

尊重患者知情权,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条,若患者明确拒绝知情,应向近亲属说明。涉及青少年或未婚女性隐私(如性生活史),应单独沟通。

沟通中的艺术:语言与行为的温度

1.用“共情”替代“同情”

“您别太难过,这病很多见。”VS“我知道这消息很难接受,我们会一起面对。”

针对患者反应→应对策略。沉默→“您需要些时间消化信息对吗?我稍后再来”;愤怒→“我能感受到您的愤怒,能说说哪里最让您不安吗?”

面对患者情绪火山爆发,护士需保持冷静,允许宣泄(轻拍肩、递纸巾),待平静后询问:“您愿意和我聊聊现在的感受吗?”

2.倾听与确认:让患者感到被重视。身体前倾、眼神接触、点头回应,传递专注感。重复患者的关键诉求:“您最担心治疗影响工作,对吗?”

3.善用可视化工具。使用专业3D模型,制作模型演示五步法:

触摸模型消除紧张;标记病灶;对比健康器官;演示手术范围(可拆卸部件);恢复模型强调“治愈”可能,直观解释,减少恐惧。

特殊场景的应对策略

当患者质疑医疗责任时。例如子宫肌瘤术后复发,患者可能误以为是医疗失误。护士需提前告知复发风险,解释:复发与体质相关(如同伤口留疤),我们会定期复查干预。

终末期患者的沟通。对于晚期患者,沟通重点从“治愈”转向“减轻痛苦”。可询问:“您希望在家还是在医院接受舒缓治疗?”同时协助完成患者心愿(录视频、写信),赋予临终意义。

总结:沟通是治疗的一部分

妇科肿瘤的告知,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心灵的疗愈。护士融合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与“被支持”。正如特鲁多医生所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医学的边界之外,温暖的沟通本身便是治愈的力量,是落在诊断书旁的“止疼药”。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