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发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很多人都经历过。而脓毒症,相对来说大众可能没那么熟悉,但它却可能给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并且常常与发热有着紧密的联系。
发热:身体的“预警信号”
发热,简单来说,就是体温超出了正常范围。我们的正常体温一般在36℃-37℃之间(不同测量部位略有差异)。当身体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体温调节中枢会做出反应,使体温升高。
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感染性因素,像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入侵人体,它们在体内繁殖、释放毒素,刺激免疫系统,就可能引发发热。比如普通感冒,大多由病毒引起,常常伴有发热症状。另外,非感染性因素也会导致发热,像自身免疫性疾病,身体的免疫系统误将自身组织当作外来敌人进行攻击,引发炎症,进而发热;还有中暑、恶性肿瘤等情况也可能引起发热。
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热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适度的发热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白细胞的活性会提高,能更有效地对抗病原体。然而,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过长或体温过高,就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比如引起惊厥、脱水,甚至损伤大脑细胞等。
脓毒症:隐匿的健康杀手
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是身体对感染的过度反应,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当病原体突破身体的防线,在体内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全力反击。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免疫反应过度强烈,就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而发展为脓毒症。
脓毒症的症状复杂多样,除了发热(但也有部分患者不发热),还可能出现寒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精神状态改变(如烦躁、嗜睡、意识模糊)等。严重时,会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像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凝血功能异常等,甚至危及生命。比如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少尿或无尿,这就是肾功能受损的表现;还有些患者会出现皮肤瘀斑、瘀点,这与凝血功能异常有关。
脓毒症的发病群体广泛,新生儿、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艾滋病等的人群)更容易中招。比如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一旦感染,就可能迅速发展为脓毒症。
脓毒症与发热的关联
发热是脓毒症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并非所有脓毒症患者都会发热。研究表明,约有一半的重症脓毒症患者在诊断时并没有发热症状。对于脓毒症患者,发热可能是免疫系统正在努力对抗感染的表现,但不发热并不意味着病情不严重。
实际上,不发热的脓毒症患者可能存在更严重的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往往提示病情更重,器官功能障碍程度更高,死亡率也相对较高。
但不管是发热还是不发热,如果出现伴有寒战、呼吸急促、精神状态不佳等症状,且常规治疗后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正常后反复发热,就需要警惕脓毒症的可能,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
应对措施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发热,尤其是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头痛、咳嗽、乏力、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培养等)来明确发热原因,判断是否存在脓毒症。
遵循治疗方案:如果确诊为脓毒症,必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治疗通常包括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液体复苏以维持血压和器官灌注、对器官功能进行支持治疗等。比如对于因感染导致脓毒症的患者,医生会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出现休克的患者,会快速补充液体,提升血压。
日常预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预防感染,从而降低脓毒症的发生风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食物;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