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精神医学领域,有一种疾病常被误解为“灵魂分裂”或“多重人格”,它就是精神分裂症。这种病症并非如字面般意味着“分裂的人格”,而是一类以认知、情感、行为紊乱为特征的复杂精神障碍。了解它的症状与治疗,是破除病耻感、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第一步。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严重的精神类疾病。其症状主要有感觉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情绪障碍以及行为障碍等。临床上常见症状有妄想、幻觉、语言和思维等方面的异常,该病症好发于15~55岁的年龄群体,病因包括遗传因素、脑结构因素、神经递质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一般情况下,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表现为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这两种。阳性精神分裂症症状主要包括幻觉、妄想、明显的思维形式障碍、行为紊乱等;阴性精神分裂症症状主要是情感平淡、言语贫乏、意志活动减退、行为懒散、社交孤僻、注意力缺乏以及缺乏体验快乐的能力等。具体如下:
1.阳性症状
患者容易出现幻觉,特别是言语性幻听症状,这种症状主要是指患者在没有真正受到外界声音刺激的情况下而听到的来自外界的声音。这些声音可以是讨论声、说话声等。患者有时候可能会服从来自这些幻听所听见的命令,进而做出对自身或者对周围人有危险的事情。还可以表现为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幻觉。妄想的表现形式多样,临床上主要以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多见,还可以表现为物理影响妄想、嫉妒妄想等。思维形式障碍主要表现有思维散漫、思维破裂、模仿语言等;行为紊乱主要表现为怪异行为、紧张性兴奋与紧张性木僵交替出现的行为紊乱。
2.阴性症状
患者会出现情感迟钝的表现,即情感反应比较慢,强度有所减弱。还会出现情感退缩这种不自信的表现,通常可以体现为患者对自我产生长期性的怀疑,不认可自己的能力和相关情感。出现情感交流障碍,主要是心理烦躁、容易暴躁易怒等。另外,患者还会产生交流方面的问题,情绪表达缺乏,通常体现为缺乏交流自主性和流畅性。在其影响下患者会不愿意参加活动,不愿意坚持学习、工作、做家务等,进而也会产生缺乏体验快乐的能力。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服药后病情一旦减轻,也不能擅自停药或减药,否则很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第一代药物:氯丙嗪、氟哌啶醇,主要控制阳性症状,但易致锥体外系反应(如肢体僵硬);第二代药物:奥氮平、利培酮,兼顾阳性与阴性症状,副作用较小。需定期监测血糖、血脂代谢;长效针剂:适用于依从性差患者,每月注射一次,减少复发风险。
物理治疗:主要是借助电刺激、磁刺激和光线疗法等影响人体神经生化过程的治疗方法。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无法使用药物和心理治疗,或者使用药物和心理治疗效果不好时,可以采用该治疗方式。无抽搐电休克(MECT)对急性期严重抑郁或自杀倾向效果显著;经颅磁刺激(TMS)通过磁场调节大脑活动,改善阴性症状。
心理治疗:根据患者个人的临床情况、应对能力及个人意愿,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技术,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干预,以减少复发和社会应激,增进其社会及职业功能,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并挑战病态思维;家庭干预也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帮助家庭成员理解疾病,改善家庭互动,降低复发风险。治疗师指导家属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应对患者的症状,以及提供社会技能训练等。通过对家属的教育、指导及支持可使患者获益,提高患者的社交能力和日常生活技能。
虽然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疾病,但并非不可治疗。早期干预、综合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许多患者经过治疗后,能够回归社会,正常工作和生活。
结语:在裂缝中寻找微光
精神分裂症如同精神世界的“大地震”,但废墟中依然能生长出希望。患者需要的不仅是药物,更是理解与接纳。让我们用科学的武器与人文的温度,为每个迷失的灵魂点亮归途。精神疾病并非绝症,通过综合治疗和社会支持,患者完全有可能重拾生活的拼图,回归正常的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