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爬几层楼梯就气喘吁吁,总觉得胸口发闷,却以为只是“年纪大了”“缺乏锻炼”?很多时候,肺部疾病就像个“沉默的小偷”,悄悄偷走呼吸的力量。
肺部是人体的“换气站”,每天要完成上万次呼吸,为全身输送氧气。但长期吸烟、接触粉尘油烟、有慢性咳嗽咳痰史的人,肺部很容易悄悄受损。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早期几乎没有特异性症状,大家常误以为是“老慢支”,等到出现呼吸困难时,肺功能可能已丧失一半以上。再比如哮喘,若能通过肺功能检查早期发现气道高反应性,就能及时控制,避免反复发作损伤肺功能。
你知道吗?在我国,有近1亿人正受着一种“沉默性疾病”的困扰——它就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其实是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每年夺走超过300万人的生命。更可怕的是,它像个潜伏的猎手,早期几乎不露声色,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肺功能可能已损失过半,而这种损伤,往往不可逆转。
慢阻肺:为什么总在“悄无声息”中加重?
慢阻肺的“狡猾”之处,在于它的发病过程极其隐匿。长期吸烟、反复呼吸道感染、暴露在粉尘或油烟环境中,这些因素会像砂纸一样慢慢磨损气道和肺泡。起初,你可能只是偶尔咳嗽、晨起痰多,或是爬楼时比别人多喘两口,很容易被当成“小感冒”“烟嗓”或“年纪大了,体力下降”。但实际上,此时你的肺部可能已经出现了不可逆的病变:气道逐渐狭窄,肺泡弹性变差,就像被堵住的风箱,吸进去的气多,呼出来的气少。等到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甚至连穿衣、吃饭都费力时,肺功能可能已经丧失了50%以上,治疗难度大大增加。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患者中,有近70%在确诊时已处于中重度阶段,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为什么必须主动筛查?它藏得太深,症状太“会骗”
慢阻肺的早期症状太容易被忽视了。有人吸烟几十年,咳嗽痰多成了“习惯”,从没想过是肺部在求救;有人长期在厨房接触油烟,总觉得“嗓子不舒服”,却不知道气道正在悄悄变窄;还有人把活动后气短归为“缺乏锻炼”,直到稍微动一动就喘得直不起腰,才去医院检查——而这时,病情往往已经进展到了需要长期吸氧的地步。更关键的是,肺部没有痛觉神经,即使肺泡被破坏、气道被堵塞,也不会像胃痛、头痛那样“喊痛”。它只会用最不起眼的“小信号”提醒你,却总被我们当成“小事”忽略。这也是为什么,主动做肺功能筛查,是揪出早期慢阻肺的唯一可靠办法。
一次“吹气”就能救命,这些人必须查!
肺功能检查其实简单到超乎想象:对着仪器深吸一口气,再用力吹出来,几分钟就能完成,没有创伤,也不痛苦。但就是这短短几分钟,能精准测出你的气道是否狭窄、肺容量是否正常,让早期慢阻肺无所遁形。
如果你属于以下人群,一定要尽快做一次肺功能筛查:
年龄≥40岁,尤其是长期吸烟者(包括已戒烟者);
每天接触厨房油烟、粉尘(如工地、矿山、纺织厂工人)、化学气体的人;
经常咳嗽、咳痰(尤其是晨起有痰),或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的人;
爬楼、快走时比同龄人更容易气短的人;
有慢阻肺家族史的人。
早筛的意义:不是“治病”,是“留住呼吸的权利”
慢阻肺虽然无法彻底治愈,但早期发现能带来完全不同的结局。如果在肺功能轻度受损时干预,通过戒烟、规范用药、康复训练,就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甚至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而如果等到晚期,不仅要承受呼吸困难的痛苦,还可能出现肺心病、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从今天起,把肺功能检查加入你的健康清单吧。毕竟,能自由畅快地呼吸,能陪家人爬一次山、追一次晚霞,才是生命最珍贵的礼物。别等呼吸成了奢望,才想起给肺部一次“体检”——早筛一步,就是给未来多留一份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