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6当原本爱说爱笑、活力四射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针对热爱的篮球、绘画等项目和活动都不感兴趣,还会总说“活着没意思”时,家长们需要警惕——这不一定是孩子在“闹脾气”,而是青少年抑郁症悄悄来敲门了。世卫组织显示,全球7个青少年中,就有1名青少年正在经历抑郁的困扰,而家庭也是帮助孩子面对抑郁症的第一道防线。家庭护理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成为帮助孩子走出阴霾的关键力量。
很多人对抑郁症有着明显误解,总感觉不过是“玻璃心”、“想太多”,但其实它是大脑中的思维在作祟。就如同胰岛素不足会造成糖尿病,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减少,会导致孩子陷入情绪的泥沼中。这种疾病不会因为你的一句“坚强点”就消失,反而需要家人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予以细心照料。
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灵的土壤,如果家中每天都存在争吵声,或是父母常把“别人家孩子”挂在嘴边,那样会无形地增加孩子的生活压力,情绪随时可能爆发。如果想要改善,不妨试试如下方法:每周举办一次家庭吐槽大会,每个人轮流分享自身烦恼,其他人只倾听不评价;还可以把孩子的画作、奖状贴成“荣誉墙”,让他随时可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这样简单的举动,可以让家庭变成温暖的港湾。
沟通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但大多数家长一张口就“踩雷”。当孩子说“活着好累”,别着急说“你这个年纪有什么可累的”,不妨换一种方式说“听起来你真的很难受,你愿意同我讲讲吗?是哪个小怪兽在欺负你吗?”,在沟通时家长可以装作自己是“树洞”,放下手机,专注倾听,对孩子不打断、不评判,等孩子倾诉完,再轻轻抱抱孩子,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被了解、被重视。这种“共情式沟通”方法可以让孩子深入理解,更好地敞开心扉。
陪伴是治愈心灵的良药,当孩子发生抑郁时,就如同困在黑暗迷宫中,家人需要做孩子的引路人。与其苦口婆心地劝说“别躺着了”,不如带领孩子一起做一些事情。周末可以去公园野餐,可以捡树叶拼成有趣的图案;晚上可以窝在沙发上观看搞笑电影,一起笑到肚子疼。这些温暖的瞬间,可以让孩子找到对生活的热爱。还可以与孩子一同制定“快乐打卡表”,每天完成一件小事后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贴纸,贴在打卡表上,积累一定数量后可以兑换小礼物,通过游戏的方式与孩子重新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除心理关怀外,也不要忽视生活细节。规律的作息可以保证情绪稳定,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制作作息时间表,如同游戏闯关一样,一次完成相关内容,如早睡早起、按时吃饭的“任务”。饮食上为孩子补充足够的B组维生素全麦面包、香蕉及深海鱼等,其可以促使机体合成神经递质,为大脑加油。
照顾抑郁症孩子时,需要格外注意,家长也会出现疲惫不堪的情况。别忘了给自己充电,邀请家长加入互助群,与相同经历的人聊聊新的体会。每周留出白天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只是安静地喝咖啡、看书、休息。在照顾其他人时,要先照顾好自己。
总而言之,青少年抑郁症疾病虽然可怕,但是需要家庭给予科学、合理的护理,给予足够的爱和耐心,就可以陪同孩子一起走出阴霾,重新拥抱灿烂的阳光。如果你正在经历这些,别害怕,从现在开始行动,每一个温暖的瞬间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希望。切记,对于抑郁症的青少年而言,需要家人的理解和陪伴,利于病情恢复。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