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静脉内痿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通道”,日常护理直接影响透析效果和血管寿命。以下从检查、清洁、防护、锻炼到应急处理,全面梳理关键细节,帮助您轻松掌握护理要点。
一、每日“三步检查法”,及时发现异常
1.看一观察外观变化
皮肤状态:有无红肿、青紫、破皮或渗液(类似擦伤后渗组织液)。
血管形态:正常内瘘血管应平直、均匀隆起,若局部鼓起(如“小气球”),可能是动脉瘤或血肿。
透析后针眼:针眼结痂是否完整?有无渗血或脓液?
2.摸——感知血流震颤
手法:用2-3根手指指腹轻按内瘘血管,正常能感觉到持续、轻柔的震动(类似手机静音模式下的振动感)。
注意:震颤变弱或消失,可能提示血栓形成;震颤过强伴随疼痛,需警惕感染或血管狭窄。
3.听——辨别血流声音
工具:普通听诊器或手机录音放大功能(贴近皮肤)。
正常声音:清晰连续的“呼呼”声,类似风吹过管道。
异常信号:声音尖锐(如哨音)可能血管狭窄,声音断续可能部分堵塞。
小贴士:每天草晚各检查一次,透析后增加一次检查。
二、清洁防感染,细节决定成败
1.日常清洗
水温:37℃左右(手感微温),过热可能加重血管扩张,过冷易刺激痉挛。
清洁剂:选择无香料、低敏的中性沐浴露,避免肥皂残留堵塞毛孔。
手法:用掌心打圈轻揉,勿用指甲抠挠结痂。
2.透析当日特别护理
针眼保护:透析结束4-6小时内保持敷料干燥,24小时内避免淋湿。若出汗多,可用无菌纱布覆盖后胶布固定。
止痒妙招:皮肤干燥发痒时,薄涂医用凡士林或尿素软膏(避开针眼)勿用风油精等刺激性产品。
3.感染高风险行为禁止
不要自行挤压针眼周围的“小脓点”。
不要在非透析日随意撕揭结痂。
避免接触宠物、花草后未洗手触摸内瘘部位。
三、全方位防护,避免“隐形伤害”
1日常防压迫指南
衣物选择:优先穿开襟衫,袖口宽度需能轻松插入4根手指;冬季可用剪开袖子的保暖套。
睡眠姿势:痿侧手臂下垫软枕,保持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无其术后早期)。
禁忌行为清单:
禁止用瘘侧背单肩包、抱小孩
禁止长时间下垂手臂(如洗菜、写字)
禁止佩戴任何首饰或紧身护腕
2.防外伤场景应对
厨房:切菜时瘘侧手臂远离台面边缘,避免磕碰。
出行:乘坐公交地铁时,用健侧手臂扶栏杆;出租车靠窗坐,防止开关门夹伤。
运动:可练习健侧手臂打太极拳、散步,瘘侧手臂仅做握拳锻炼。
四、科学锻炼,促进血管健康
1.术后分阶段锻炼
术后1-3天:手指做抓握-松开动作,每次5分钟,每日3次。
木后1周:用加热垫(40℃)包裹前臂,配合握力球训练,促进血管扩张。
术后1个月:可用专用内瘘锻炼器(压力可控),避免过度用力。
2.成熟内瘘保养运动
透析前:手臂自然下垂,快速握拳-松开,持续2分钟,使血管充盈。
透析后:24小时内仅做手指屈伸,避免剧烈握拳导致针眼出血。
注意:锻炼时如出现手臂麻木、疼痛,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
五、紧急情况处理与就医信号
1.居家应急措施
针眼渗血:用无菌纱布按压10分钟,压力以止住血且能摸到震颜为准。
局部淤青:24小时内冰敷(毛巾包裹冰袋),24小时后热敷(40℃湿毛巾)。
突发无震颤:尝试握拳数次后复测,仍无震颤立即就医。
2.必须立即就医的情况
内瘘部位发烫、跳痛,伴发热>38℃
手臂苍白或青紫,手指冰凉
血管鼓起部位皮肤变薄、透亮(可能破裂前兆)
六、长期保养的“三大基石”
1.血压管理
理想范围:透析前血压<140/90mmHg,透析后>100/60mmHg。
控盐技巧:用柠檬汁、香草代替酱油,减少腌制食品。
2.水分控制
每日体重增长不超过1kg(如60kg患者每日饮水量500ml+尿量)。
口渴缓解法:含冰块、用喷雾瓶喷嘴唇。
3.血管保护
避免寒冷刺激:冬季外出戴棉袖套,不用瘘侧手摸冰块、冷饮。
定期血管评估:每3-6个月做一次超声检查,监测血流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