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丽军  单位:绵阳市中医医院骨科  发布时间:2025-09-03
305

股骨颈骨折,尤其是中青年患者的股骨颈骨折,是骨科领域一个棘手且充满挑战的难题。随着内固定技术的进步,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因其微创、固定可靠已成为治疗此类骨折的首选方法。然而,手术成功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终结,一个巨大的阴影始终笼罩在患者和医生的心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NecrosisoftheFemoralHead,ANFH)。

股骨头坏死是股骨颈骨折最严重和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0%~30%。它通常发生在术后1~3年,其根本原因在于骨折本身及手术操作可能破坏了股骨头唯一的血供来源,导致骨细胞缺血、死亡、继而塌陷,最终引发严重的髋关节骨关节炎,使患者面临二次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

因此,术后预防股骨头坏死并非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一个始于术前评估、贯穿于手术全程、并延伸至术后漫长康复周期的系统性工程。患者、家属及医疗团队需要形成合力,从多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保护血供,促进血运重建,为股骨头的“幸存”创造最佳条件。

为何股骨头如此脆弱?

预防的前提是理解。股骨头的血供主要来自三个途径:

1.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这是最主要的供血动脉,其走行紧贴股骨颈,极易在骨折移位时被撕裂或牵拉损伤。

2.旋股外侧动脉:提供部分血供。

3.圆韧带动脉:仅提供股骨头凹附近极小区域的血液。

当股骨颈发生骨折时,尤其是GardenIII型(完全骨折伴部分移位)和IV型(完全骨折伴完全移位),上述脆弱血管网络很可能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手术本身虽然旨在复位固定,但操作不当也可能进一步危及残存的血供。

导致术后股骨头坏死的风险因素包括:

骨折初始移位程度:移位越严重,血管损伤风险越高,这是最重要的预测因素。

骨折类型:头下型骨折风险最高。

复位质量:复位不良(特别是内翻畸形)会增加关节内压力,进一步卡压血管。

手术时机:延迟手术可能导致血肿机化、压力增高,加重缺血。

患者年龄与体质:年轻患者骨密度高,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移位重;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和基础血管疾病。

术后康复不当:过早或不当负重。

术中守护:外科医生的艺术与技术

预防股骨头坏死的第一道防线,实际上是由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建立的。

1.把握黄金手术时机:对于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目前共识是应在伤后6~12小时内急诊手术。此时,骨折血肿尚未完全形成,关节囊内压力未达到峰值,紧急减压复位可以迅速解除对血管的压迫,为残存血管的痉挛恢复和侧支循环的建立赢得宝贵时间。超过这个时间窗,缺血坏死的风险会随时间推移而显著增加。

2.追求解剖学复位与轻柔操作:“解剖复位”是手术的灵魂。只有在正位和侧位X光片上均达到近乎完美的对位对线,才能恢复正常的生物力学结构,为骨折愈合提供基础,并最大限度地减轻对周围软组织和血管的持续刺激。医生必须采用轻柔、精准的操作,避免为追求复位而进行粗暴的反复撬拨,这会进一步撕裂本已岌岌可危的关节囊和血管。

3.精准的空心钉置入与有效减压:

钉道设计:经典的“倒三角”三枚空心钉配置提供了最佳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置钉位置应紧贴股骨距和股骨头皮质下,以提供最强的支撑力,避免切割。

避免医源性损伤:螺钉尖端应距关节软骨面至少5mm,防止穿出。打入导针和螺钉时,需在透视下严密监控,确保不进入髋臼。

关节囊减压:这是至关重要却易被忽视的一步。股骨颈骨折后,关节囊内会形成高压血肿,其压力甚至可能超过供应血管的灌注压,从而“压闭”血管,导致继发性缺血。术中通过前关节囊的小切口或经空心钉钻孔引流积血,能立即降低囊内压,有效改善股骨头微循环。

术后系统化管理:患者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手术结束只是成功了一半,术后漫长而细致的康复过程才是对患者和医生的真正考验。

1.循序渐进的负重计划——核心中的核心:这是术后康复的基石,必须严格执行。过早负重会使骨折界面产生微小活动,阻碍毛细血管长入,甚至导致内固定失败。

术后3个月内:患肢严禁踩地负重。可在床上进行踝泵、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

术后3~6个月:根据复查X光片,若骨折线模糊,有骨痂形成,可在医生指导下开始部分负重(约体重的10%~20%),需使用双拐辅助部分负重,并逐渐增加重量。必须在X光显示骨折线基本消失、骨性愈合后,方可过渡到完全负重。这个过程因人而异,切忌操之过急。

2.药物治疗的辅助作用:虽然尚无“特效药”能完全预防坏死,但一些药物可能起到有益的辅助作用。

抗凝与改善循环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前列地尔等,可用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可能改善微循环。

双膦酸盐类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可以减缓股骨头坏死后的骨质吸收和软骨下骨塌陷进程,为修复争取时间。常用于已发生坏死但未塌陷的患者,作为预防塌陷的干预措施。

中成药: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促进骨折愈合功效的药物(如丹参制剂、川芎嗪等)常在临床中使用,但其确切疗效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证实。所有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购药服用。

3.物理疗法的综合运用:

高压氧治疗(HBOT):通过提高血氧分压,增加组织氧含量,可减轻水肿,诱导血管生成,改善缺血组织的氧供,对预防和早期治疗股骨头坏死有积极意义。

脉冲电磁场(PEMF)和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这些物理因子被证实可以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血管生成和骨组织修复,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4.戒烟与生活方式调整:吸烟是股骨头坏死明确的独立危险因素。尼古丁会导致血管痉挛,微小血栓形成,严重影响末梢血液循环。患者必须彻底戒烟,并避免二手烟环境。同时,应避免酗酒、滥用激素等行为。控制体重、健康饮食(高钙、高维生素D)对整体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长期、规律的影像学随访与早期干预

股骨头坏死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早期往往没有症状。因此,等到出现疼痛等症状时为时已晚,必须主动进行长期监测。

1.建立随访档案:术后应遵循医嘱,定期(如术后1、3、6、12、18、24个月)返院复查。

2.首选检查手段——MRI:X光片在坏死早期(Ⅰ期)无法显示异常,通常到Ⅱ期(出现硬化带或囊性变)才能发现。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金标准”,能在骨细胞发生死亡但结构尚未塌陷的极早期(AVNI期)就显示出特征性的“线样征”,从而比X光提前数月至一年发现病变。

3.早期干预的窗口期:一旦通过MRI确诊早期坏死(通常指ARCO分期I期和II期),且股骨头尚未塌陷,就进入了保髋治疗的“黄金窗口期”。此时可采取:

髓芯减压术:通过钻除坏死骨降低骨内压,打通硬化带,为新生血管长入创造通道。

植骨术:在减压基础上植入自体骨、异体骨或人工骨材料,支撑软骨下骨,诱导新骨生成。

干细胞技术:在减压植骨的同时植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其多向分化潜能,强力促进骨再生和血管重建,是目前最有前景的保头治疗方法之一。

这些微创保髋手术的成功率远高于已发生塌陷后的处理。而这一切,都依赖于通过规律随访实现的早期诊断。

心理建设与医患合作

面对漫长的康复周期和股骨头坏死的潜在风险,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抑郁和沮丧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影响依从性,不利于康复。家人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患者自身也要建立理性认知:认识到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降低风险,而非绝对归零。

总结

股骨颈骨折空心钉术后预防股骨头坏死,是一项融合了精确外科技术、科学康复管理、先进辅助治疗和积极患者参与的综合性战略。它始于术前的充分评估和急诊手术的决策,精于术中解剖复位、轻柔操作和有效减压的每一个细节,成于术后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药物辅助、戒烟限酒和最重要的——长期、规律的随访。

患者和医生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共同目标是守护那颗珍贵的股骨头。通过系统性的、全方位的努力,我们完全有可能显著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