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前列腺癌吗?
你知道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怎么自救吗?
在全球男性癌症排名中,前列腺癌不仅是第二大常见癌症,还是第六大癌症死亡原因。在我国,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方式改变以及老龄化的到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不仅呈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现今早期前列腺癌的比例越来越高。到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患病人数已超150万,已成为威胁我国男性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今,早期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然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是其最常见并发症,即术后拔除导尿管后出现因腹压增高、体位改变等情况导致尿液不由自主漏出。目前临床数据显示,大部分患者术后拔除导尿管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尿失禁,随着时间推移和盆底组织的康复,漏尿逐渐改善,但在术后3个月,仍有40%左右的患者存在尿失禁,约15%左右的患者术后1年仍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部分患者需长期使用尿垫,不便于社交和出行,易产生自卑和抑郁的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前列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目前尚无特效药。根据其临床特征,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短期内尿失禁的主要原因是手术导致膜性尿道缺失、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等,造成患者盆底肌结构失衡,因此通过生物反馈、盆底肌功能锻炼等治疗,可明显改善甚至治愈漏尿症状;一旦漏尿一年以上,尿道括约肌纤维化、盆底组织疤痕增生等因素导致尿失禁恢复难度成倍增加,往往难以自愈,需通过干细胞注射或二次手术等方式来重建盆底结构,改善或治愈漏尿。
对于干细胞注射、二次手术以及需要器械辅助的生物反馈,患者无法在家自行解决。但按摩式生物反馈及盆底肌功能锻炼,可以自学并在家中自行实施,促进尿控。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可以在家中实施的生物反馈措施——按摩。古医书《黄帝内经》之《灵枢》中有记载:“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抵上以长针”。古代医者通过长针刺足少阴太阳及腰骶部腧穴,调节膀胱经气而提高膀胱功能,以达到固涩止遗之效。与现代西医理论对比,腰骶部腧穴相当于S2-4脊神经节,与骶髓部排尿神经部分重合,有一定的调节尿道括约肌和膀胱的作用。因此,针刺腰骶部腧穴具有双向调节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的作用,即不仅可降低逼尿肌兴奋性,改善尿频尿急症状,而且能提高尿道阻力,改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漏尿的症状。然而,在家针灸有风险,但可用指压按摩替代针刺,同样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尿失禁患者,可在家中自行或由家属辅助,采用指压法,依次按压足少阴、太阳及腰骶部腧穴,每次5-10分钟,每天早、中、晚各一次。
下面介绍盆底肌功能锻炼,临床上称之为凯格尔运动,也是我们俗称的提肛训练,是尿失禁患者最为经典、最为常见的一种非手术治疗手段,其在人体解剖学上的意义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支撑作用,即盆底肌肉群位于骨盆底部,起到支撑子宫、直肠和膀胱等重要器官的作用;二是控制排泄,盆底肌肉群对于控制排便和排尿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些肌肉群能够紧闭肛门、阴道以及尿道的开口,防止出现不受控制的排泄;三是性健康,临床证实性生活质量与盆底肌肉群密切相关,通过盆底肌锻炼,可以显著增强肌肉的灵活性和收缩能力,提高性生活的满意度和舒适度;四是平衡和姿势,盆底肌群对于维持人体的平衡和正确姿势也有重要作用,通过盆底肌锻炼,可以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五是预防疾病,临床研究表明定期锻炼盆底肌可以预防膀胱炎、肛门疾病、尿失禁等问题的发生,且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生育能力。
由此可见,盆底肌功能锻炼不仅有助于预防多种健康问题和提升个人生活质量,还能在改善尿失禁方面展现出独有的优势。那么,该如何正确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呢?
1)收缩与放松
盆底肌功能锻炼最基础的方法就是收缩与放松。即在安静的状态下保持正常的呼吸,此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盆底肌肉上,缓慢且有控制地收缩盆底肌群(收缩肛门的动作),保持5秒,然后放松。一般如此重复10次为一组,每日进行8-10组,每组之间休息1分钟。此种收缩与放松盆底肌群,能够有效增强肌肉力量,促进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
2)增加阻力训练
在收缩与放松的基础上进行阻力训练,旨在进一步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一般使用弹力球或特定的盆底肌肉训练器进行训练。比如采用弹力球时,将弹力球夹在两腿之间,收缩盆底肌肉,一般每次持续10-15分钟,每日3-5次,每次间隔10分钟。
3)交替收缩与放松
通过快速交替盆底肌肉的收缩与放松,以提高盆底肌群的协调性和反应速度。一般在安静情况下保持正常呼吸,快速且有控制地收缩盆底肌肉,保持2秒后,快速放松,如此交替重复,每10个交替为一组,每日10组,每组间隔1分钟。
4)随意收缩
在日常生活的任意环境中、以任意姿势,随意进行盆底肌肉的收缩与放松,保证盆底肌群的持续激活状态,以提高其控制能力和敏感性。
5)调整生活方式
除了上述4种基础的盆底肌功能锻炼外,调整生活方式对于盆底肌肉的康复亦至关重要。避免提举重物和从事重体力劳动,减轻对盆底肌群的额外压力;养成规律排尿的习惯,避免长时间憋尿;保持理想体重,减轻盆腔脂肪对盆底肌肉的负担;保持适量运动和健康饮食,定期变换体位,避免长时间久坐或站立,减少盆底肌群的压力。另外,盆底肌功能锻炼应遵循量力而行,如训练过程出现不适,应及时停止训练,并及时就医。
基金项目: 上海市虹口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科研课题资助项目(青年项目24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