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瘫即脑性瘫痪,与婴儿出生前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受多种原因影响而产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有关,因为部分脑瘫患者可能存在下述情况:(1)吞咽功能障碍;(2)因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而降低了呼吸道清洁功能;(3)身体抵抗力较弱且感染病毒或细菌;(4)长期卧床且活动受限;(5)日常护理不当,如未及时清理呼吸道、营养不良等,所以患有吸入性肺炎的可能性较大,致使脑瘫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热、胸痛等病症,可能引发意识障碍、恶心、发绀等伴随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为了提高脑瘫患者生活质量,需尽早识别吸入性肺炎并采取干预措施。
脑瘫患者吸入性肺炎的早期识别(如何识别)
(1)早期识别。①识别早期典型症状,如持续性干咳、呼吸急促、喘鸣音较大、发热(通常体温超过38摄氏度)、肺部感染、心率增快等;②识别早期警示信号,如拒绝进食、呛咳、进食时间延长、嗜睡(因缺氧引起)、烦躁不安等;③识别高危人群,如脑瘫伴有长期卧床、吞咽障碍、近期呕吐、营养不良的患者;④识别诱因,如呛咳后呼吸费力、进食后病症加重等。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症状通常不会同时出现,一些免疫功能低下或年龄较大的脑瘫患者的症状可能并不典型,若有上述症状且有吸入史,那么应尽快就医,到医院接受专业诊断,进而尽早确诊,以免耽误治疗。
(2)询问病史。询问脑瘫患者是否曾有过误吸史,如昏迷状态下误吸、进食时呛咳等,并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疾病,如胃食管反流,以及用药史,亦需了解患者近期是否存在呼吸道感染的情况,还要了解患者职业环境,判断是否可能因工作环境中化学物质或粉尘接触频繁而患病。
(3)临床表现。关注脑瘫患者体温、痰液等情况,若患有吸入性肺炎,患者可能存在发热、痰液中有食物残渣或异味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有较为明显的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通过体格检查会发现患者存在呼吸音减弱、肺部湿啰音等体征。有些患者可能出现休克、呼吸衰竭等并发症。脑瘫患者吸入性肺炎临床表现与其吸入物性质、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有关。
(4)影像学检查。为了尽早识别脑瘫患者是否患有吸入性肺炎,需采取影像学检查手段,而CT检查、胸部X线检查较为普遍。若患有吸入性肺炎,脑瘫患者的肺段或肺叶会实变,通常见于右肺下叶,可见大片或斑块状的阴影。有些患者还可能检查出气胸或胸腔积液。
(5)实验室检查。脑瘫患者接受血常规检查可根据检查结果判断其是否患有吸入性肺炎,通常患者中性粒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及其他炎症性指标较高。患者血气分析结果显示呼吸性酸中毒与低氧血症。痰液中可检查出异物或食物残渣。
脑瘫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干预措施
(1)急救阶段的干预。在误吸后2小时之内首选气管插管或纤支镜吸出异物,通过高浓度吸氧缓解低氧血症,若症状未能缓解则需采用PEEP机械通气手段,还要做好循环管理工作,如运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白蛋白纠正低血容量,使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降低引发并发症的概率,同时为后续治疗给予支持。
(2)根据患者情况药物干预。一般情况下,不推荐为预防感染而使用抗生素,若48小时后患者的吸入性肺炎症状仍未缓解,则需用药,如甲硝唑、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等,亦可根据患者情况联合用药,如阿奇霉素加头孢曲松。
(3)加强预防防护干预。对于脑瘫患者而言,体位管理是预防吸入性肺炎的核心,因为30~45度的半卧位可降低误吸风险,尤其对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有效。有些吞咽困难的脑瘫患者应在规避误吸风险的基础上食用泥状食物,并要做到进食慢、咀嚼慢、吞咽慢。建议睡前2小时不吃东西,其目的是减少肠胃残留的内容物。在预防防护干预期间可配合使用一些药物,如可缓解反流的茶碱类药物、增强胃动力的甲氧氯普胺等。除了留意进食、适当用药以外,还要关注口腔卫生,每日清洁2次,达到及时清除口腔内部分泌物的效果。
(4)注重预后居家干预。吸入性肺炎预后十分重要,其目的是降低病死率,有些脑瘫患者因年龄大、反应差、并发症较多而加大了居家干预的难度。在居家干预时需为患者准备容易消化的食物,就餐时应保持60度坐位,患者需细嚼慢咽。夜间,患者需将头部抬高15厘米左右。若存在血氧下降、呼吸困难、咳嗽等情况,则要及时就医。脑瘫患者还要定期随访,以便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改进防治措施。
脑瘫患者有患吸入性肺炎的风险,为降低患病风险,患者应尽早识别病症,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如用药、调整就餐体位、定期复查等,以达到多措并举防治吸入性肺炎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