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说到临床基础检验,大家往往想到的是抽血、验尿,但很少有人能了解清楚这些检验项目背后的意义。其实,它们就像守护我们身体健康的侦察兵,能提前发现身体的异常情况,帮助医生诊断病因,为后续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只有掌握临床基础检验与健康的关联,看懂化验单上数字代表的含义,才能让临床基础检验成为保护健康的有力帮手。
临床基础检验都包含什么项目
临床基础检验主要包括血液检验、尿液检验、粪便检验、体液检验四大类。其中,血常规、尿常规和生化检查是常见项目,也是与健康关联最紧密的基础检验,可作为常规检查进行多次检验。通过这些检验,可及时发现身体潜在的健康风险,以便尽早治疗。
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主要通过检测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这三类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判断身体的健康状态。
白细胞是人体的免疫卫士,在对抗细菌、病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白细胞数量升高,可能提示身体存在感染,如感冒、肺炎。同时,严重创伤、白血病也会导致白细胞升高;如果长期偏低,可能是免疫力下降或血液系统问题。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是人体氧气的运输者。如果这两项指标偏低,可能患上了贫血,容易出现疲倦、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造成贫血的原因多是缺铁、缺维生素B12、失血过多或营养不良;如果指标偏高,会导致血液黏稠,增加血栓风险,这可能与脱水、缺氧或某些慢性疾病有关。
血小板则是“止血小能手”,血管受损时要靠它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栓,堵塞伤口。如果血小板数量减少,可能会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甚至出血不止;如果数量过多,可能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堵塞血管,进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例如,在感冒发烧时通过血常规检测,可快速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进而针对性用药——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而病毒感染用抗生素则无效,盲目用抗生素反而容易产生耐药性。
尿常规检验
尿常规通过检测尿液中尿蛋白、尿糖、尿红细胞、尿白细胞等关键指标的数量,排查泌尿系统疾病及代谢问题。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几乎没有尿蛋白,检查报告为阴性,如果多次检测发现尿蛋白阳性,往往提示肾脏功能受损,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通常尿液中没有葡萄糖,检查结果呈阴性。如果尿糖阳性则要警惕糖尿病,这是因为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超过肾脏吸收能力,多余的糖会随尿液排出,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通过尿常规检测发现尿糖异常,进而确诊。
尿红细胞增多可诊断为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统结石、尿路感染、肾脏器官疾病的信号;同时,剧烈运动后、女性经期也会影响尿液中尿红细胞数量,就诊时需向医生说明情况。
尿白细胞增多则多提示尿路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常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留取尿液时应选择中段尿,避免污染标本,以免影响检查结果准确性。
生化检查
生化检查是临床基础检验的重要内容。它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生化物质,以排查肝脏、肾脏、胰腺等器官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同时通过血糖、血脂指标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肝功能检查中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直接反映肝细胞是否受损。如果出现肝细胞受损,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指标升高。通过此项检查可以排查肝炎、脂肪肝等肝脏疾病。
肾功能检查中的血肌酐、尿素氮,可明确肾脏排泄功能是否异常。如果指标升高,表明肾脏排泄废物的能力下降,往往提示着肾功能不全或肾衰竭。
血脂和血糖指标则能反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会导致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严重时可引发冠心病、脑梗死;空腹血糖升高是糖尿病的典型特征,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神经、肾脏等多个器官,引发并发症。
小结
定期做临床基础检验,不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自身健康状况、预防疾病发生,还可以为医生诊断病情提供重要依据。对于患者而言,关键在于读懂化验单上的数字,切勿忽视异常信号,才能让自身在健康管理中更好地利用临床基础检验,做到尽早发现潜在健康威胁,尽早采取干预措施,以更健康的状态享受美好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