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孝宏  单位:凉山州会理市人民医院 儿科  发布时间:2025-08-29
519

创伤是儿童常见的急危重症原因之一,无论是意外跌倒、交通事故,还是烧烫伤、锐器伤,都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若损伤严重,血容量骤减或重要脏器受累,就容易诱发休克。小儿机体发育尚不完善,代偿能力有限,休克进展快、危险性高,因此,及时识别和科学护理至关重要。本文从临床实际出发,围绕小儿创伤与休克的护理要点展开,帮助家长和护理人员更好地理解与应对。

识别创伤与休克的早期信号

儿童受伤后常难以表达不适,家长和医护需细心观察。轻伤多见局部肿胀或疼痛,损伤严重则要警惕休克。早期表现有面色苍白、皮肤冰冷、出冷汗、精神差,其中以心率加快最为敏感,血压下降则常见于晚期。尿量减少、口唇发绀、呼吸急促提示循环不良,若烦躁、嗜睡或意识障碍应高度怀疑。开放伤口要关注出血量,闭合损伤结合皮肤颜色、腹部膨隆或肢体畸形判断内出血。护理人员须及时记录生命体征并反馈医生,避免延误抢救。

止血、固定与现场初步护理

在创伤现场或入院初期,止血与固定是首要环节。小儿失血耐受差,循环血量有限,一次大量出血即可引发休克。体表活动性出血应首选加压包扎;若出现大动脉喷射样出血,可临时使用止血带,但必须严格记录时间,并每隔30分钟松解一次,以免肢体缺血坏死。头面部伤口包扎时要避免压迫呼吸道;口腔出血则需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血液吸入。四肢骨折常伴剧烈疼痛和活动异常,应使用夹板或硬物固定,遵循“固定上下关节”的原则,搬运时避免拖拽。若怀疑脊柱损伤,应由多人协作平托,保持中立位,防止二次损伤。

同时,保持气道通畅至关重要。儿童气道狭窄,创伤后更易发生水肿或堵塞,应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使头偏向一侧,预防呕吐物误吸。若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或气道梗阻,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气管插管等高级处理。初步护理的核心目标,是为后续的输液、止血与手术争取宝贵时间。

休克状态下的护理与监测

进入医院后,小儿休克的护理重点转向积极纠正循环障碍和维持脏器灌注。快速建立静脉通路是第一要务。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年龄、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必要时配合医生进行骨髓腔穿刺。输液时需严格控制速度和液体种类,晶体液通常用于快速扩容,但对于大量失血患儿,要尽早配合输血治疗。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输液反应,避免液体负荷过快导致心功能不全或肺水肿。

生命体征监测必须连续、动态。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及尿量是判断休克转归的核心指标。小儿尿量常作为肾灌注和循环恢复的重要参考,一般要求保持1ml/kg·h以上。护理人员要准确记录,避免漏量或估算。对于已进入休克晚期的患儿,应随时准备心肺复苏,保证抢救设备随时可用。

此外,保暖同样重要。休克时患儿皮肤血管收缩,体温易下降,寒冷会加重代谢负担和酸中毒。可通过温毯、加温输液等措施保持体温。护理中还需关注患儿的情绪反应,哭闹和恐惧会增加耗氧量,应尽量安抚,给予安全感。

综合护理与后期康复管理

小儿创伤与休克的护理不仅是急救处理,更包括后续的综合管理与康复。首先,疼痛控制至关重要,持续疼痛会影响休息和恢复,还会导致心率、血压波动,加重心脏负担。护理上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痛药物,并配合非药物措施,如陪伴、安抚或分散注意力。同时要重视营养支持,休克恢复期能量消耗大,合理饮食有助于伤口愈合和免疫力恢复;若患儿暂时无法进食,则应配合医生选择肠内或肠外营养。

此外,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同样不可忽视。创伤后的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甚至留下心理阴影,护理人员和家长要给予关怀和疏导,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学龄儿童还需关注学习和生活的回归,避免社会适应障碍。出院后,家长应学会观察再出血、感染或功能障碍等情况,按时复诊,并掌握简单急救方法,如加压止血、呼吸道清理。通过持续随访和健康宣教,才能降低后遗症风险,帮助孩子尽快恢复健康。

结语

小儿创伤与休克是危重急症,护理干预在抢救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早期识别、现场急救到医院内的监测与康复,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科学、细致和及时的护理配合。家长和医护人员只有掌握基本要点,才能在危急时刻从容应对,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真正守护孩子的生命安全与未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