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晓燕  单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9
356

夏夜乘凉、户外徒步、公园野餐……本应是惬意时光,却被突如其来的瘙痒打断——蚊虫叮咬后,皮肤上冒出一个个红肿的“小包”,越抓越痒,甚至抓破皮留下疤痕。为什么蚊虫叮咬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应?如何科学止痒?抓挠又会带来哪些隐患?本文将结合皮肤科专家的建议,为你揭秘蚊虫叮咬后的正确处理方式。

蚊虫叮咬为何会又肿又痒

蚊虫叮咬的“罪魁祸首”并非蚊子本身,而是它们的唾液。当蚊子将口器刺入皮肤时,会向血液中注入含有抗凝血剂和麻醉成分的唾液,防止血液凝固并减轻疼痛感。然而,人体免疫系统会迅速识别这些外来物质,触发一系列防御反应:

1.组胺释放:免疫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液体和白细胞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红肿的“风团”(即蚊子包)。

2.神经刺激:组胺还会直接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发瘙痒感。

3.二次反应:若反复抓挠,会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加重炎症,甚至引发细菌感染。

抓挠的“三重危害”:越痒越抓,越抓越糟

面对瘙痒,许多人忍不住用手抓挠,但这会带来三大风险:

1.加重炎症:抓挠会机械性刺激皮肤,导致更多组胺释放,形成“瘙痒-抓挠-更痒”的恶性循环。

2.感染风险:指甲中藏匿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侵入,引发毛囊炎、脓疱疮甚至蜂窝织炎。

3.疤痕形成:反复抓挠可能导致皮肤增厚、色素沉着(如“蚊虫叮咬后黑印”),甚至留下永久性疤痕。

皮肤科医生提醒:蚊虫叮咬后,首要原则是“管住手”,避免抓挠!

皮肤科推荐的“四步止痒法”

1.第一步:冷敷降温,收缩血管

操作:用干净毛巾包裹冰袋(或用冷藏的湿毛巾),敷在叮咬处5-10分钟。

原理: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组胺释放,缓解红肿和瘙痒。

注意:避免直接用冰块接触皮肤,防止冻伤。

2.第二步:外用药物,精准止痒

根据症状轻重,选择以下药物:

轻度瘙痒:炉甘石洗剂(含氧化锌、甘油),摇匀后用棉签涂抹,每日3-4次。其成分能收敛、止痒,且安全性高,儿童、孕妇均可使用。

中度瘙痒:弱效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每日1-2次,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激素能快速抗炎,但需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皮肤萎缩。

严重瘙痒或破溃: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联合抗组胺药(如口服西替利嗪),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第三步:口服抗组胺药,从内缓解

若瘙痒剧烈、影响睡眠,或叮咬部位较多(如儿童被蚊虫“围攻”),可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这类药物能阻断组胺与受体的结合,从源头减轻瘙痒和红肿,且副作用较小(如嗜睡感轻)。注意:2岁以下儿童需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服用成人药物。

4.第四步:观察变化,及时就医

大多数蚊虫叮咬可在1-2周内自行消退,但需警惕以下情况:叮咬部位持续肿大、疼痛,或出现水疱、溃疡;伴随发热、头痛、全身皮疹等全身症状;被毒虫(如蜱虫、隐翅虫、蜈蚣)叮咬。

特别提醒:若发现蜱虫叮咬,切勿强行拔除!应用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虫体头部缓慢取出,或立即就医处理,防止蜱虫口器残留引发感染。

预防胜于治疗:如何减少蚊虫叮咬

1.物理防护:外出时穿长袖长裤,使用蚊帐、纱窗,避免在黄昏、黎明等蚊虫活跃时段户外活动。

2.化学驱蚊:选择含避蚊胺(DEET,2个月以上婴儿可用)、派卡瑞丁或柠檬桉油(3岁以上儿童可用)的驱蚊液,按说明书涂抹裸露皮肤。

3.环境管理:定期清理家中积水(如花盆、水桶),减少蚊虫滋生;户外活动后检查衣物、皮肤,防止携带虫卵。

民间偏方靠谱吗?这些“土方法”要慎用

1.涂口水:唾液中虽含溶菌酶,但含量极低,无法有效杀菌止痒,反而可能污染伤口。

2.掐十字:用指甲在蚊子包上掐“十字”或“井”字,只能通过疼痛暂时掩盖瘙痒,且可能加重皮肤损伤。

3.涂大蒜、生姜:刺激性成分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加重红肿和疼痛。

皮肤科医生总结:蚊虫叮咬后,正确处理的关键是“冷敷、外用药物、口服抗组胺药”,同时避免抓挠和滥用偏方。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务必及时就医!蚊虫叮咬虽是小事,但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大问题。掌握科学止痒方法,做好预防措施,才能在这个夏天远离“越抓越痒”的困扰,尽情享受户外时光!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