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而言,血液透析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方式,而血透导管则是连接患者与透析机的“生命线”。据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血透相关感染源于居家护理不当,因此掌握科学的居家护理方法,是保障透析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的关键。本文将从导管观察、局部清洁、日常保护等核心维度,详解血透导管居家护理的核心要点,帮助患者及照护者建立系统的护理认知。读懂导管“信号”:每日必做的观察清单血透导管的异常变化往往是并发症的早期预警,居家护理第一步需建立“每日观察”习惯。首先关注导管出口处皮肤,正常情况下应保持清洁干燥,无红肿、渗液或破损。若发现出口处出现红肿热痛(皮肤温度高于周围组织)、脓性分泌物,或伴随发热(体温≥38℃),需立即联系透析中心,这可能是导管相关感染的信号。
清洁与消毒:构建导管的“防护屏障”导管出口处的清洁消毒是预防感染的核心环节,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每次透析结束后24小时内,出口处敷料需保持干燥,不可随意更换;24小时后若敷料潮湿、污染或松动,需及时更换,更换频率建议每周1~2次(具体需遵医嘱)。
更换敷料时,需准备无菌棉签、碘伏、无菌纱布或透明敷贴。第一步用生理盐水轻柔擦拭出口处及周围皮肤,去除残留分泌物;第二步用碘伏以出口处为中心,呈螺旋状向外消毒,消毒范围直径需≥10厘米,确保覆盖导管体外部分5厘米区域,消毒后等待碘伏自然干燥(约30秒),避免用手触碰消毒区域;第三步用无菌纱布覆盖出口处,或使用透气性好的透明敷贴固定,敷贴需超出消毒范围2~3厘米,边缘用指腹轻轻按压确保贴合。
日常保护:避免导管“受伤”的细节管理血透导管的体外部分脆弱易损,日常需做好防护,避免外力牵拉或污染。穿脱衣物时,建议选择宽松、前开襟的衣物,先穿导管侧肢体,后脱导管侧肢体,减少衣物对导管的摩擦;颈内静脉导管患者可佩戴柔软的棉质围巾,避免衣领直接接触导管接口;股静脉导管患者需保持下肢伸直,避免蹲跪、剧烈运动,睡觉时可在两腿间放置软枕,防止导管受压。
洗澡时需严格防水,建议采用擦浴方式。若需淋浴,需使用专用防水保护套(如透明防水贴)严密包裹导管及出口处,淋浴后立即取下保护套,检查敷料是否潮湿,若有潮湿需按消毒流程更换敷料。此外,不可在导管周围使用润肤露、爽身粉等护肤品,避免化学物质刺激皮肤或进入导管引发感染。
并发症应对:紧急情况的正确处理即使做好日常护理,仍可能出现突发情况,掌握正确的应急处理方法可降低风险。若发生导管脱出,需立即用无菌纱布按压出口处止血(按压力度以不出血为宜),持续按压15~20分钟,同时拨打急救电话或联系透析中心,不可自行将脱出的导管送回体内;若发现导管体外部分断裂,需立即用止血钳夹住断裂处近端,防止空气进入血管,随后尽快前往医院处理。
导管堵塞是另一常见并发症,表现为透析时血流量不足。居家期间若怀疑导管堵塞,不可强行推注生理盐水,也不建议自行回抽检查,需记录疑似堵塞的时间及相关症状,在下次透析时告知医护人员,由专业人员评估后使用尿激酶等药物进行溶栓处理。此外,若出现导管周围皮肤瘙痒、皮疹,可能是敷贴过敏,需及时更换为抗过敏敷贴,避免抓挠引发皮肤破损。
定期复查:动态监测导管“健康状态”居家护理需与定期复查相结合,才能全面保障导管安全。建议每月前往透析中心进行一次导管功能评估,包括血流量测试、出口处皮肤检查;每3个月进行一次导管相关血液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排查潜在感染。
血透导管的居家护理是一项长期且细致的工作,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通过建立“观察-清洁-保护-应急-复查”的完整护理体系,患者可有效降低感染、堵塞等并发症风险,延长导管使用寿命。记住,科学的护理不仅是对“生命线”的守护,更是提升透析质量、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若在护理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切勿自行处理,及时联系专业医护人员,才能确保导管护理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