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梅  单位: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发布时间:2025-09-05
136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已有超5亿患者,我国更是糖尿病大国。持续的高血糖状态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寿命。科学管理血糖并非简单的药物治疗,而是饮食、运动、监测、用药等多方面的综合日常护理。以下这些细节,正是控制血糖的关键。

饮食管理:打好血糖控制的基础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石,直接影响血糖波动。许多患者存在误区,认为控制饮食就是少吃甚至不吃主食,实则不然。科学的饮食管理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碳水化合物应占每日总热量的50%-65%,但需选择升糖指数(GI)较低的主食,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避免精制米面、甜品等高GI食物。蛋白质占比15%-20%,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豆类、牛奶,既能补充营养,又对血糖影响较小。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25%,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橄榄油、鱼油,减少动物油及油炸食品的摄入。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每日可安排3顿正餐和2-3次加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导致血糖骤升。

注意烹饪方式尽量采用蒸、煮、炖、凉拌的方式,减少煎、炸、烤。烹饪时少放盐、糖和油,避免隐性糖和盐分摄入过多,加重身体负担。

合理运动管理:让身体成为“降糖利器”

规律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肌肉细胞摄取葡萄糖,有效降低血糖。但糖尿病患者运动需讲究科学方法:推荐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150分钟,可分散至5天进行,每次30分钟左右。此外,可搭配力量训练,如哑铃、弹力带练习,2-3次/周,增强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血糖监测:掌握病情的“晴雨表”

定期监测血糖能帮助患者了解血糖控制情况,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但许多患者存在监测不规律、方法不正确的问题。

1. 监测频率与时间点:初诊患者或血糖控制不稳定时,建议每天监测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必要时加测凌晨2-3点血糖。血糖控制平稳后,可每周监测2-4次不同时间点的血糖。

正确使用血糖仪,使用前应清洁双手,检查血糖仪电量、试纸有效期,确保操作规范。采血时,用酒精消毒手指,待干后采血,避免用力挤压手指,防止组织液混入血液影响结果。记录每次监测数据,形成血糖监测日记,复诊时提供给医生。

药物与胰岛素治疗:严格遵医嘱执行

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但部分患者存在擅自停药、减药或随意换药的现象。

1. 口服降糖药

不同类型的降糖药服用时间和方法不同,如磺脲类药物需餐前半小时服用,双胍类药物可随餐或餐后服用,阿卡波糖需与第一口饭嚼服。务必严格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不可因血糖暂时达标而自行停药,否则易导致血糖反弹。

2. 胰岛素注射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包括注射部位的选择(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臀部外上侧)、轮换注射、针头更换等。定期检查注射部位,避免出现皮下脂肪增生或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

日常细节:全方位呵护健康

除了上述主要方面,还有一些日常细节同样不可忽视:

1. 足部护理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足部受伤后易感染且难愈合,严重时可能导致截肢。每天用温水(不超过37℃)洗脚,擦干后检查足部有无破损、水疱、鸡眼等;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穿紧口鞋和高跟鞋;修剪指甲时避免剪伤皮肤。

2.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睡眠,每晚7-8小时,避免熬夜。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和作用,导致血糖升高。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可通过听音乐、冥想、与亲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

3. 定期复诊

糖尿病患者需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血脂、尿常规等指标,评估血糖长期控制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一般每3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

科学管理血糖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糖尿病患者从饮食、运动、监测、用药等多方面持之以恒。重视每一个日常护理细节,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更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在与糖尿病“斗争”的路上,患者并非孤军奋战,通过自身努力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一定能平稳控制血糖。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