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中,感冒发烧是再常见不过的小毛病。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许多老百姓会自行购买抗感染药物服用,认为这样能快速缓解症状。然而,这种看似便捷的做法背后,却隐藏着两大健康隐患:一是可能因不对症而延误治疗,二是加速耐药菌的滋生蔓延。要破解这一困境,病原学检测与药敏试验正是科学用药的关键所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感染都需要使用抗感染药物。感冒多数由病毒引起,而抗感染药物仅对细菌感染有效。自行服用抗感染药物治疗病毒性感冒,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会让身体暴露在药物副作用的风险中。更严重的是,盲目用药会破坏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使敏感细菌被抑制或杀灭,而耐药菌则趁机大量繁殖,逐渐成为优势菌群。当真正需要抗感染药物治疗时,这些 “超级细菌” 已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无药可用。
耐药菌的产生本质上是细菌在药物压力下的自然选择结果。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发生基因变异,部分变异可能使细菌获得抵抗药物的能力。当抗感染药物被不规范使用时,敏感菌被清除,耐药菌得以存活并不断繁殖,形成难以控制的耐药菌群。数据显示,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是耐药菌产生的主要诱因,而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不仅延长患者病程、增加治疗成本,更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要避免耐药菌带来的威胁,精准锁定致病菌并选择敏感药物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借助病原学检测与药敏试验。病原学检测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痰液、尿液等标本,利用微生物培养、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如同 “侦探破案” 般找到引发感染的 “真凶”。而药敏试验则是在确定病原体后,进一步测试该病原体对不同抗感染药物的敏感程度,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药敏试验的原理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将分离出的病原菌与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抗感染药物接触,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如果细菌在某种药物作用下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说明该药物对这种细菌敏感;反之则表明细菌对该药物存在耐药性。医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能够针对性地选择疗效较好的药物,实现 “精准打击”,既提高治疗效果,又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从源头上遏制耐药菌的产生。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出现感染症状后及时就医,主动配合医生进行病原学检测,是实现合理用药的第一步。很多人担心检测会延误治疗,实际上这种顾虑是多余的。现代检测技术已实现快速化、精准化,多数常见病原菌可在较短时间内明确诊断,为及时治疗争取时间。相比之下,自行用药导致的误诊误治,才是真正延误病情的 “元凶”。例如,细菌性肺炎若能早期通过病原学检测明确病原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可显著缩短病程;而盲目用药不仅无法控制感染,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不仅是医生的责任,更需要公众的理解与配合。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树立 “不随意用抗感染药、用抗感染药先检测” 的理念,对守护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出现发热、咳嗽等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让每一次用药都精准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