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茜茜  单位:金川县中藏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5
337

骨质疏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骼疾病,由于在早期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多人直到骨折发生后才意识到其严重性。因此,本文将讲述骨质疏松的潜在风险并介绍有效的预防措施。

骨质疏松的介绍与成因分析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组织结构破坏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脆弱,容易发生骨折。一般这种疾病的早期阶段没有明显的症状,许多患者在发生骨折时才发现自己患病。骨质疏松的发生常与骨骼中矿物质的丧失、骨结构的变化和骨生成的降低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体中。

骨质疏松的成因较为复杂,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种:

激素变化:激素是骨骼健康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进一步加速,骨生成能力减弱,从而导致骨密度降低。此外,长期使用某些激素类药物也会提高骨质疏松的风险。

钙和维生素D不足:钙作为骨骼的主要成分,而维生素D则有利于钙的吸收。当饮食中的钙摄入量不足或者维生素D缺乏时,骨骼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上升。

不良生活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特别是负重运动,容易导致骨密度下降。吸烟和过度饮酒也是骨质疏松的重要诱因,这些不良习惯会抑制骨生成并加快骨吸收。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的发病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病史,个人患病的风险也明显提高。

其他慢性疾病:糖尿病等疾病也会影响到骨密度,从而提高骨质疏松的风险。

高危人群分析

1.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骨骼的新陈代谢减缓,骨密度也渐渐下降。特别是65岁以上的群体中,骨组织流失会更加明显,骨折的风险也会大幅度提高。

2. 绝经后的女性:女性在绝经期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骤降,而雌激素对维持骨密度具有保护作用,但在激素水平改变的背景下,骨质流失会加快。

3. 长期卧床或者缺乏运动的群体:骨骼需要通过运动刺激以保持其强度,而缺乏日常活动(特别是负重运动)会使骨骼应力降低,导致骨量减少。

4. 营养摄入不足:特别是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人群容易导致骨质疏松。比如:长期挑食、节食等群体,常常使得钙摄入偏低,加上日晒不够,体内的维生素D合成受到限制,骨骼营养匮乏。

5. 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者:患有风湿免疫类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慢性肾病等内科疾病的患者,也常常因疾病本身或者药物影响而出现骨质流失。

临床表现与症状

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酸胀、乏力感加重、站立时间稍久即感不适。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驼背、身高变矮、体态变化。如果出现脊柱压缩性骨折,往往轻微的动作(如咳嗽、弯腰捡拾物品)都可能成为最后一击,导致剧烈背痛甚至卧床不起。更严重的表现为低能量骨折,例如轻微摔倒即可导致髋部或腕部骨折。

防治措施

合理摄入、钙、维生素D和优质蛋白质:在日常饮食中应当增加奶制品、豆类、新鲜蔬菜和坚果的摄入,在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钙片和维生素D。同时,需要避免吸烟、过量饮酒、大量饮用咖啡等。

规律运动:适度的负重活动如快走、登楼等可以刺激骨骼代谢,进一步延缓骨量流失。

药物治疗: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类、激素替代治疗等),并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双管齐下控制病情。

定期筛查:绝经后女性、65岁以上老年人、长期卧床或使用激素者,都需每1~2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早期发现骨量下降的趋势,便能尽快干预,延缓病情进展。

结语

骨质疏松的防控需要全民重视,及早准备,持续管理,从而降低骨折的风险,提高晚年生活的质量。这不仅仅是健康管理的一个环节,更是对未来生活质量的保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