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当下,慢性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国家积极推动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社区作为健康管理的关键环节,承担着落实政策、服务居民的重任。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全流程,希望能为社区工作者和居民提供实用指导。
一、政策导向
国家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慢性病防治,降低疾病负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纳入其中,要求为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原发性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规范管理服务,包括筛查、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和健康体检等。各地也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如部分地区增加慢性病用药补贴,有的引入专业健康管理机构参与社区慢性病管理。
二、社区护理实践
1. 建立健康档案:为辖区慢性病患者建立全面详细的健康档案,记录基本信息、疾病史、家族病史、治疗方案和随访记录等,利用信息化系统实现动态管理,为个性化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2. 开展健康教育:采用多样化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如健康讲座、宣传手册、社区宣传栏和线上科普平台等。针对不同慢性病,提供饮食、运动、心理调节和用药等个性化健康指导。
3. 组建专业团队:组建由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和心理咨询师等构成的专业健康管理团队,定期组织培训,提升团队专业水平。实际工作中,团队成员紧密协作,医生负责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护士协助治疗与随访,营养师提供饮食建议,康复师指导康复训练,心理咨询师解决患者心理问题。
4. 规范随访管理:制定科学随访计划,依据患者病情确定随访频率和内容。随访时评估病情控制、治疗依从性,测量血压、血糖、体重等指标,检查足背动脉搏动(糖尿病患者),询问症状、疾病情况、生活方式和服药情况。
5. 强化药物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常用慢性病治疗药物,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包括剂量、时间和方法等,提高用药依从性,防止药物滥用和误用。可发放用药提醒卡、利用手机应用推送提醒信息,定期开展用药知识讲座。
6. 促进自我管理: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身疾病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帮助患者学会记录血压、血糖、体重等指标,了解指标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成立患者互助小组,组织活动,促进患者交流经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7. 与上级医院合作:建立与上级医院的转诊和远程会诊机制。病情复杂或控制不佳的患者及时转诊,接收上级医院转回的康复患者并做好后续管理,确保治疗连续性。通过远程会诊,社区医护人员可获得上级医院专家指导,提升诊疗水平。
8. 运用信息技术:借助移动医疗应用、智能穿戴设备等信息技术,实现患者与医生实时沟通和数据共享,开展远程监测,如远程血压、血糖监测。患者通过手机应用上传健康数据,医生及时了解情况并指导,提高健康管理效率和效果。
三、家庭护理
家庭是慢性病患者生活和康复的主要场所,家庭护理至关重要。
1. 营造良好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光线充足,合理布局家具,方便患者活动,降低跌倒等意外风险。
2. 协助生活起居:帮助患者养成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协助日常活动,如洗漱、进食、穿衣和如厕等。行动不便患者注意使用辅助器具,防止受伤。
3. 合理安排饮食: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原则,控制总热量摄入。
4. 督促遵医嘱服药:提醒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不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了解药物作用、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就医,可使用药盒按时间分装药物,方便患者服用。
5. 关注心理状态:慢性病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属要多关心、沟通,倾听心声,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鼓励参加社交活动,保持积极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 协助康复锻炼: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康复锻炼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协助制定锻炼计划,督促坚持锻炼,注意强度和安全,避免过度劳累和受伤。锻炼中患者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四、总结
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需要政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和患者共同努力。通过落实政策、加强社区护理实践和重视家庭护理,能有效提升慢性病患者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医疗负担,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