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可欣  单位:北京儿童医院黑龙江医院(哈尔滨市儿童医院) 急诊科   发布时间:2025-08-08
3530

 正值暑假,3岁的乐乐跟着父母在景区餐厅用餐,妈妈转身买单的瞬间,乐乐抓起桌上的花生往嘴里塞,还边跑边笑。突然,孩子双手抓住脖子,脸涨得通红,接着嘴唇发紫,无法发出声音。惊慌的父母立刻抱起孩子拍打后背,却没任何效果。邻桌一位医生冲过来,用双手在乐乐肚脐上方快速向上冲击,3次后,一粒花生从孩子嘴里弹出,乐乐终于哭出声来。送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气管异物梗阻,因施救及时未造成严重损伤。

气管异物为何如此凶险?孩子误吸异物后,家长该如何正确应对?

一、认识气管异物:儿童身边的“隐形杀手”

气管异物是指外来物质误入气管、支气管内,阻塞气道的紧急情况,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其中1-3岁幼儿发生率占70%。这与孩子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幼儿牙齿未长齐,咀嚼功能差;喉头保护性反射尚未完善;且活泼好动,喜欢边吃边玩或把小物件放入口中。

常见的危险异物包括:

食物类:花生、瓜子、果冻、葡萄、硬糖、肉块

玩具类:磁力珠、小积木、纽扣、电池

生活用品:硬币、发卡、笔帽

气管异物的典型表现有:突然呛咳、呼吸困难、面色发紫、双手抓颈(“窒息手势”),严重时可在数分钟内导致窒息死亡。数据显示,气管异物若完全阻塞气道,超过4分钟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二、预防为先:给孩子筑起“防护墙”

1.进食管理

不给3岁以下孩子吃整颗坚果、硬糖、果冻等高危食物,水果需去核、切块,肉类切成细丝;进食时让孩子安静坐好,不跑跳、嬉笑、看电视,家长避免追着喂饭;成人不要用嘴给孩子喂食物(易传播细菌,且碎食易误吸)。

2.环境排查

定期检查玩具是否有松动的小零件,避免给幼儿玩直径小于3厘米的物品;收好家中的小物件:硬币、纽扣、电池等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教育孩子不要把东西放进嘴里,尤其在玩耍时。

3.特殊场景注意

带孩子外出就餐时,提前准备研磨碗将食物切碎;不给孩子嘴里含东西时睡觉或玩耍;吃带签食物(如糖葫芦、烤肉)时,家长需全程看护。

三、紧急应对:海姆立克法救回生命

当孩子发生气管异物梗阻,出现呼吸困难、面色发紫时,需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腹部冲击法):

(一)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施救者站在患者背后,双腿分开站稳,双臂环抱患者腰部;让患者身体前倾,头稍低;一手握拳,拇指侧顶住患者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另一手抓住握拳手,快速向上向内冲击腹部,像“往上提”一样;重复冲击直至异物排出或患者失去意识。

(二)1岁以下婴儿

将婴儿俯卧在施救者前臂上,头略低于身体,用手托住婴儿下颌;用另一手的掌根在婴儿两肩胛骨之间拍打5次;若异物未排出,翻转婴儿仰卧在前臂上,食指和中指并拢,在乳头连线中点下方按压5次。

交替拍打和按压,直至异物排出或婴儿失去反应

(三)重要注意事项

实施急救时要注意力度,避免过度冲击造成内脏损伤;不要盲目拍打后背(若异物不完全阻塞,拍打可能使异物扎得更深);若患者失去意识,立即拨打120,并开始心肺复苏;异物排出后仍需就医检查,确认是否有残留或气道损伤。

四、这些错误做法一定要避免

不要用手抠喉咙,盲目伸手可能将异物推得更深,还会损伤咽喉;不要喂水或催吐,可能导致异物移位,增加窒息风险;不要强行撬开嘴巴,易损伤牙齿和口腔黏膜,且无法取出气管内异物;不要等待观望,气道梗阻黄金抢救时间极短,每一秒都关乎生命。

五、何时必须立即就医?

1.异物排出后仍有咳嗽、呼吸困难。

2.施救后孩子出现声音嘶哑、吞咽疼痛。

3.不确定异物是否完全排出。

4.孩子发生过窒息失去意识。

5.误吸的是尖锐物品(如钉子)或腐蚀性物品(如电池)。

假期是儿童气管异物高发期,家长们需提高警惕。记住:预防永远比急救更重要,而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能在关键时刻为孩子赢得生机。出行时随身携带急救联系方式,提前了解目的地附近的儿童医院位置,让欢乐的假期远离意外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