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去医院做检查,免不了要和各种医疗器械打交道,检查速度快、结果精准都是它们的优点。但不少人一听说要做CT检查,立刻吓得直摇头,甚至谈“辐”色变。CT检查真的这么可怕吗?它的辐射到底有多大?会不会致癌?今天,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让大家再也不用担惊受怕。
CT的辐射到底有多大
我们先搞清楚它的来源——CT检查用的是X射线,而X射线属于电离辐射,确实可能对人体细胞产生影响。但关键问题在于:剂量决定风险!就像感冒药吃一片能治病,吃一瓶却会中毒一样,辐射的危害也和剂量密切相关。
来看看国际放射组织的“剂量清单”(单位:mSv,毫西弗):
坐1小时飞机受到的辐射剂量为0.005mSv,而做一次胸片是0.1mSv,相当于坐20小时飞机;腹部CT辐射较大,一次剂量为10mSv,相当于坐2000小时飞机。很多人不知道,吃香蕉也会受到辐射,一根约等于0.078μSv,做一次头部CT相当于吃25000根香蕉。另外,人均每年自然接受辐射量约2.4mSv,做一次胸部CT是7mSv,也就是3年天然本底辐射的量。
再看看生活中常见的“自然辐射”:
住大理石装修的房子1年:约0.2mSv(相当于2次胸片);
每天抽1包烟:1年下来≈1mSv(相当于10次胸片)。
这么一看,CT的辐射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恐怖”。
CT辐射会致癌吗
先记住一个关键数字:100mSv。这是国际公认的“可能增加患癌风险的阈值”。什么意思呢?只有当一个人一生中接受的辐射总量超过100mSv时,患癌概率才可能有统计学上的微小增加。而一次CT检查的剂量通常在2~15mSv之间,就算每年做一次,连续做10年也才150mSv,但这属于极端情况。
医院里的CT检查严格遵循安全标准,每台设备都会定期校准,确保辐射剂量可控,医生还会用铅防护服挡住甲状腺、性腺等敏感部位。另外,现在的螺旋CT技术越来越先进,比如联影64排uCT760,能在保证图像清晰的同时,把剂量降到更低。
特殊人群做CT,需要注意什么
备孕期:如果女性做了放射检查,建议3个月后再怀孕。不是因为辐射会“残留”,而是给身体一个“缓冲期”,确保卵子不受潜在影响。虽然男性的精子更新速度快,但备孕期也建议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比如远离CT室门口的“辐射警示区”。
孕妇:怀孕前3个月(12周内),胎儿对辐射比较敏感,非必要不做CT。如果必须做(比如急诊外伤),医生会用铅围裙把肚子严严实实挡住,尽量减少胎儿受照剂量。如果怀孕中晚期怀疑胎儿发育异常或母体急需排查疾病(如肺栓塞),在权衡利弊后,医生可能会建议做CT,但这时的获益通常大于风险。
哺乳期:CT的辐射只在扫描时“一过性”存在,不会残留在体内,也不会让乳汁“带辐射”。做完检查后可以立刻哺乳,完全不用担心。
儿童:儿童的细胞分裂更活跃,对辐射可能更敏感,所以医生会尽量用超声、MRI等无辐射检查替代。如果必须做CT(比如怀疑骨折、脑出血),会用“儿童专属模式”,剂量比成人低50%以上,还会用铅防护板挡住胸部、腹部等敏感部位。家长要做的就是配合医生,别因为“害怕辐射”而拒绝必要的检查,耽误病情就不好了。
CT有什么用
急诊救星:脑出血、骨折、肺栓塞等急症,CT能在几分钟内出结果,为抢救争取时间,比如摔断腿了,拍X光可能看不清细微骨折,但CT能“层层扫描”,把骨头看得一清二楚。
全身“侦探”:从脑袋到脚趾,从肺到肝到盆腔,CT都能“看透”。比如肺癌筛查,低剂量CT(1.5mSv)能发现早早期小结节,这时手术治愈率超过90%!
精准定位:做穿刺活检、放疗计划时,CT能像“GPS”一样精准找到病灶,让治疗有的放矢。如果你突然胸痛,医生怀疑是“气胸”(肺破了个小口子),这时候拍X光可能看不太清楚,但CT一下子就能发现细微的气胸线,帮你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