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4胸痛是急诊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很多人面对突如其来的胸痛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揉按胸口或深呼吸缓解。然而,这种做法可能掩盖真正的危险信号。全科医生提醒:胸痛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也可能是运动不当引发的岔气,两者在病因、症状、治疗上存在本质区别。本文将从专业角度教您如何快速区分这两种胸痛,避免延误治疗。
疼痛部位:心脏痛VS肌肉痛
心绞痛的疼痛通常集中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能向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或小指放射,部分患者会感到下颌、颈部甚至牙齿疼痛。这种放射性疼痛是心脏缺血的典型表现,与神经传导路径有关。 岔气的疼痛则多位于胸侧或腹部,尤其是右下肋部,可能因呼吸、咳嗽或体位改变而加剧。疼痛范围较广,但不会向肢体远端放射,多因局部肌肉或肋间肌痉挛引起。
案例对比:50岁男性在爬楼梯时突发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伴左臂麻木,休息后缓解,后确诊为稳定型心绞痛;25岁女性跑步时突然右侧肋部刺痛,深呼吸时加重,停止运动后疼痛逐渐消失,诊断为岔气。
疼痛性质:压迫感VS刺痛感
心绞痛的疼痛常被描述为紧缩性、压榨性或烧灼感,仿佛胸口被重物压迫,或有人用绳子勒紧。部分患者会感到窒息感或濒死感,甚至伴随冷汗、恶心、头晕。岔气的疼痛则多为刺痛或刀割样痛,与呼吸运动密切相关。患者常感到胸部闷胀作痛,痛无定处,可能因咳嗽、深呼吸或转体而加重。
关键区别:心绞痛患者常因疼痛而被迫停止活动,症状在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岔气患者可通过调整呼吸、暂停运动或局部按摩缓解疼痛。
持续时间:数分钟VS数小时
心绞痛的发作时间通常为3-5分钟,很少超过30分钟。若疼痛持续超过20分钟且不缓解,需高度怀疑急性心肌梗死。岔气的疼痛可能持续数小时,甚至一整天,但不会因休息而加重,也不会危及生命。
数据参考: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童传凤指出,稳定型心绞痛每次发作时间多在3-5分钟,超过30分钟者少见;岔气疼痛可能因肌肉痉挛持续存在,但通过热敷、按摩或休息可逐渐缓解。
诱因与伴随症状:劳力诱发VS运动不当
心绞痛的诱因多为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寒冷刺激或饱餐,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可迅速缓解。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诱因(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岔气的诱因则多为运动前未充分热身、呼吸方式不当或姿势不良。例如,跑步时突然加速、推重物时憋气、游泳时呼吸节奏紊乱等。
伴随症状:心绞痛常伴出汗、心悸、头晕、恶心,甚至呕吐;岔气通常无其他症状,但可能因疼痛导致呼吸急促或局部皮肤麻木。
紧急处理:硝酸甘油VS休息热敷
若怀疑心绞痛,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停止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2片),5分钟后若症状未缓解可再次含服,最多不超过3次;拨打120,告知症状及用药情况。
若确诊为岔气,可尝试以下方法:暂停运动,调整呼吸节奏;局部按摩或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服用止痛药(如布洛芬),但需避免过度依赖。
注意事项:硝酸甘油需避光保存于棕色瓶内,有效期为半年。含服后需休息片刻再站立,避免体位性低血压;若岔气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加重,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如气胸、胸膜炎)。
预防建议:健康生活VS科学运动
预防心绞痛的关键在于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定期体检,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预防岔气的关键在于科学运动:运动前充分热身,活动关节和肌肉;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如腹式呼吸),避免憋气;避免饭后立即剧烈运动,建议等待1-2小时后再进行。
结语
胸痛可能是心脏发出的“红色警报”,也可能是运动不当的“小插曲”。无论是心绞痛还是岔气,都应引起重视。若胸痛伴随出汗、呼吸困难或持续不缓解,务必立即就医。记住:胸痛时不要揉按,不要拖延,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帮助,才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态度。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