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医学诊断中,临床免疫检验担当起“精准侦察”的角色,它借助检测血液、体液等标本里的抗体、抗原、细胞因子等免疫指标,医生便可以迅速判定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肿瘤等健康问题。不过,免疫检验的结果并非“绝对可靠”,从标本采集到最终检测的全过程中,许多干扰因素都会引发结果出现偏差,甚至误导医生的诊断方向,了解这些常见的干扰因素,并学会科学地规避它们,对于保证检验的准确性,推动疾病实现精准诊疗十分关键。
免疫检验中常见的干扰因素有哪些
1.标本因素
标本是免疫检验的“第一原材料”,标本质量直接影响后续检测结果。标本采集不规范是高频问题,抽血时止血带绑扎时间超过1分钟,会使血液回流受阻,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的血红蛋白与检测试剂发生非特异性反应,影响类风湿因子、乙肝表面抗原等指标判断。
2.工具因素
免疫检验要靠试剂和仪器精准“合作”,工具一出问题,再厉害的检验师也得不出正确结果。在试剂方面,质量不过关、储存不合理是两大隐患,有些便宜的抗体试剂特异性不高,容易跟标本里无关的物质“错认成朋友”。以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为例,其若与良性肝病患者体内的其他蛋白结合,就会出现“假阳性”,弄得病人白白紧张一场。从仪器角度看,校准和保养做得不到位也是主要问题,如酶标仪长时间不校准,就容易把试剂颜色的变化搞错,把浅色系的结果当成深色系,这样就会造成某些抗原抗体检测出现“假阳性”,洗板机如果清洗力度不够,反应板上留下的试剂就会跟后面加的试剂发生交叉反应,影响检测结果。
科学规避干扰的方法
1.标本环节:采集与处理的规范化管控
要保证标本的质量,就要做好“采集-保存-运输”这一整套流程。在采集时,医护人员要严格把关细节,止血带绑扎时间不能超过1分钟,而且还要根据不同的检测项目来选择采血管,例如,凝血指标检测需使用枸橼酸钠抗凝管,而血常规检测需使用EDTA抗凝管;同时,也要提前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如抽血前应空腹8小时,且前一晚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如果患者正在服用激素、抗生素等药物,可能会对免疫指标产生影响,此时应提前与医生商议是否需要暂停用药,并遵从医嘱。
2.工具与操作环节:试剂、仪器与人员的协同管理
工具质量与操作规范是规避干扰的关键。试剂方面,实验室要选有资质的正规厂家,采购时要查看生产日期、有效期等。储存时应按说明书要求进行,荧光试剂要避光保存,化学发光试剂要冷藏,还要定期清理过期试剂。仪器方面,制定“每日保养+定期校准”的制度,化学发光仪更换试剂批号要校准1次,移液器每年校准1次,化学发光仪每周要擦拭吸样针及搅拌棒以防止样本及试剂残留,保证仪器始终处于精准的工作状态。
规避干扰因素对诊疗的重要意义与医患配合
1.对临床诊疗的关键价值
准确的免疫检验结果,是医生诊断病情的“重要依据”,如果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出现偏差,就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如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因为标本溶血出现“假阳性”,健康人就有可能被误诊为乙肝患者,承受不必要的治疗和心理压力;而肿瘤标志物检测因为试剂失效出现“假阴性”,早期肿瘤患者就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医患配合的重要性
规避免疫检验中的干扰,不仅需要实验室和医护人员的努力,也需要患者自身的积极配合。抽血前,患者应主动告知医生用药史(特别是激素、抗生素等药物),并说明近期的饮食、有无剧烈运动等情况,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做好准备,例如保持空腹、避免剧烈运动等。采集标本时,患者也应配合医护人员,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随意移动,以免影响采血质量。
临床免疫检验是“实验室数据”和“患者健康”的桥梁,每一个干扰因素的排除,都是对这座“桥梁”稳定性的加固,从医护人员的规范操作、实验室的严格质控,到患者的积极配合,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免疫检验结果更准确,给疾病诊疗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持”,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