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咳嗽肺功能检查帮你揪出“真凶”
孙涛
咳嗽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症状,感冒、吸入冷空气或异物都可能引发。但有些人却被长期咳嗽折磨得苦不堪言——吃止咳药不见效,拍胸片也没异常,抽血化验指标正常,甚至尝试了各种偏方,咳嗽却像"牛皮糖"一样甩不掉。这种找不到病因的咳嗽,往往让患者陷入焦虑与无助。其实,有一种被忽视的检查方法,或许能成为破解谜题的关键——肺功能检查。
为什么咳嗽会成为疑难杂症
咳嗽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当呼吸道受到刺激时,大脑会发出指令让肺部收缩,通过剧烈呼气排出异物或分泌物。但当咳嗽持续超过8周(成人)或4周(儿童),就可能演变为慢性咳嗽。导致慢性咳嗽的原因复杂多样,除了常见的感冒、支气管炎,还可能涉及哮喘、胃食管反流、鼻后滴漏综合征,甚至心理因素。许多患者陷入"反复就医-反复检查-反复用药"的循环,却忽略了呼吸系统功能的评估。
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通过一系列精密仪器,模拟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呼吸过程,分析气道阻力、肺容量、通气和换气功能等指标。例如:
用力肺活量(FVC):测量深吸气后能呼出的最大气量,反映肺部整体容量。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记录前1秒内呼出的气量,判断气道是否狭窄。
FEV1/FVC比值:若比值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阻塞性通气障碍(如哮喘、慢阻肺)。
支气管激发试验:通过吸入刺激物诱发气道收缩,观察气道反应性,是诊断哮喘的"金标准"。
这些指标就像呼吸系统的"体检报告",能精准定位问题所在。比如,有些患者胸片正常,但肺功能检查发现气道高反应性,最终确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还有些人长期咳嗽伴胸闷,检查显示小气道功能下降,可能是早期慢阻肺的信号。
肺功能检查的详细步骤
1.检查前准备
禁食禁水:检查前2小时避免大量进食,防止检查时呕吐。
停用药物: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止咳药等可能影响结果,需提前咨询医生是否停药。
穿着要求:穿宽松衣物,避免紧身衣束缚胸部。
心理放松:检查无创无痛,过度紧张反而可能影响呼吸配合度。
2.基础信息录入
医生会询问病史,包括咳嗽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如喘息、胸闷)、过敏史、吸烟史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检查方案。例如,有过敏史的患者可能增加支气管激发试验。
3.初始肺功能测定
患者需端坐于检查仪前,夹住鼻夹确保只用口呼吸,佩戴咬嘴。随后按医生指令完成以下动作:
平静呼吸:适应仪器,建立呼吸节律。
最大吸气:深吸一口气至不能再吸。
快速呼气:用力、快速、持续呼气,直至肺部气体排空。
重复测试:通常需完成3-8次有效吹气,确保数据可靠。
这一步主要测量肺活量、用力呼气容积等基础指标。若结果异常,医生会进一步安排专项检查。
4.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根据需要)
激发试验:怀疑哮喘时进行。患者先完成基础肺功能测定,随后通过雾化器吸入乙酰甲胆碱等刺激物,每间隔数分钟重复检测,观察气道反应性。若FEV1下降≥一定比例,提示气道高反应性。
舒张试验:用于鉴别哮喘与慢阻肺。患者先检测基础肺功能,再吸入支气管扩张剂,15-20分钟后复查。若FEV1较用药前增加≥一定比例,说明存在可逆性气道阻塞,支持哮喘诊断。
哪些人需要尽早做肺功能检查
长期咳嗽者:尤其超过8周,常规治疗无效时。
有呼吸道症状但影像检查正常者:如胸闷、喘息、活动后气短。
高危人群:长期吸烟者、接触粉尘/化学物质者、有哮喘/慢阻肺家族史者。
术前评估:需全麻手术者,肺功能检查可预测手术风险。
慢性病管理:已确诊哮喘、慢阻肺的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
肺功能检查是破解长期咳嗽病因的"利器",高危及久咳不愈人群应善用此法,早查早治护呼吸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