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1在传统医疗认知中,手术往往与开刀、大切口、较长的恢复期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一种无需开刀即可实现精准诊断与治疗的学科——介入放射学,正逐渐改变人们的就医体验。它通过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利用微小的创口或人体自然腔道,将导管、导丝等器械精准送达病变部位,完成诊断与治疗,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微创利器”。
一、从辅助诊断到独立学科
介入放射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Margulis于1967年提出,其核心是通过影像设备引导下的微创技术,将诊断与治疗融为一体。1996年,中国正式将介入治疗列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第三大治疗学科,标志着其临床地位的确立。如今,介入放射学已细分为神经介入、心脏介入、肿瘤介入等多个亚专科,技术覆盖人体多个系统,成为现代医学的“多面手”。
二、技术原理:影像引导下的精准操作
介入放射学的核心在于“影像引导+微创介入”。医生通过DSA、超声、CT或MRI等设备,实时观察病变位置、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随后经皮肤穿刺或利用自然腔道(如血管、消化道),将直径仅1-3毫米的导管、导丝等器械精准送达目标区域。这一过程无需切开组织,仅留下针眼大小的创口,极大降低了手术风险与患者痛苦。
两大技术分支
1.血管介入技术
血管成形术:用球囊扩张狭窄血管,恢复血流。
栓塞术:向肿瘤供血动脉注入栓塞剂,阻断血供,“饿死”肿瘤。
支架置入术:在血管或管腔内放置金属支架,保持通道畅通。
药物灌注术:直接向病变区域输送高浓度化疗药物,减少全身副作用。
2.非血管介入技术
穿刺活检术:用细针抽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疾病性质。
引流术:通过导管引流脓肿、积液,缓解压迫症状。
消融术:利用射频、微波或冷冻技术,直接破坏肿瘤组织。
腔道支架术:在食管、气管、胆道等狭窄部位放置支架,恢复功能。
三、临床应用
1.肿瘤治疗
传统化疗需通过静脉输注药物,全身毒副作用大。介入化疗则通过导管将药物直接注入肿瘤供血动脉,使局部药物浓度大幅提升,同时结合栓塞术阻断血供,形成“化疗+饥饿”的双重打击。例如,肝癌患者可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至肝动脉,精准灌注化疗药物并栓塞肿瘤血管,既提高疗效,又减少对正常肝组织的损伤。此外,射频消融、粒子植入等技术可直接破坏肿瘤细胞,适用于肺癌、肝癌等多种实体瘤。
2.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深静脉血栓等血管疾病,传统治疗需开胸或截肢,风险高。介入技术通过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或血栓抽吸,可快速恢复血管通畅。例如,冠心病患者可通过心脏支架植入术,打开狭窄的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下肢动脉闭塞患者可通过球囊扩张术,避免截肢风险。
3.急诊救治
急性脑卒中、大咯血、产后大出血等急症,传统治疗可能延误最佳时机。介入技术可快速定位出血点或血栓位置,实施栓塞或溶栓治疗。例如,脑动脉瘤破裂患者可通过弹簧圈栓塞术,防止再次出血;肺栓塞患者可通过导管抽吸血栓,恢复肺循环。
4.疼痛管理
癌症骨转移、腰椎间盘突出等引起的慢性疼痛,传统药物或手术效果有限。介入技术通过神经阻滞、脊髓刺激器植入或椎体成形术,可直接阻断疼痛信号传导或加固椎体,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5.其他领域
消化系统:食管狭窄患者可通过支架置入恢复进食;胆道梗阻患者可通过引流术缓解黄疸。
生殖系统:子宫肌瘤患者可通过栓塞术缩小瘤体,保留子宫功能;输卵管阻塞患者可通过再通术提高生育率。
呼吸系统:肺癌患者可通过支气管支架置入缓解呼吸困难;大咯血患者可通过栓塞术快速止血。
四、优势与局限
1.核心优势
微创性:仅需局部麻醉,创口小,术后恢复快。
精准性:影像引导实现“指哪打哪”,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可重复性:同一部位可多次介入治疗,适应病情变化。
并发症少:相比传统手术,感染、出血等风险显著降低。
2.局限性
技术依赖:需高精度影像设备与经验丰富的医生团队。
适应症限制:部分复杂病变仍需结合外科手术。
费用问题:部分高端介入材料(如支架、栓塞剂)成本较高。
介入放射学的出现,标志着医学从“开刀治疗”向“精准微创”的跨越。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更重新定义了现代医疗的边界。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