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我诊室里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就是:“医生,我的鼻子一直不通气/流鼻涕/闻不到味道,反反复复好不了……”困扰大家的,往往就是慢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这两大“鼻部顽疾”。它们症状相似,却各有特点,治疗策略也不同。今天,就让我们带大家拨开迷雾,科学认识它们。
它们是谁?位置不同,本质有别
1.慢性鼻炎:鼻腔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持续超过12周。常见类型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
2.慢性鼻窦炎:一个或多个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同样持续超过12周。主要类型包括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明确诊断:医生靠什么“火眼金睛”?
1.前鼻镜/鼻内镜检查:
鼻炎:观察鼻腔黏膜颜色(苍白、充血、暗红)、肿胀程度、有无萎缩、下鼻甲大小、分泌物性状及来源。
鼻窦炎:观察中鼻道、嗅裂等关键区域有无脓性分泌物引流、黏膜是否息肉样变、是否有鼻息肉。鼻内镜能深入狭窄区域,是诊断的金标准之一。
2.影像学检查-CT扫描(鼻窦冠状位):
是诊断慢性鼻窦炎的核心依据!清晰显示鼻窦内黏膜增厚程度、窦腔是否浑浊、窦口鼻道复合体是否阻塞、骨质有无改变、息肉范围。
慢性鼻炎通常不需要常规做CT。
3.过敏原检测:怀疑过敏性鼻炎时进行(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
阶梯治疗:目标明确,手段多样
1.慢性鼻炎的治疗:
1.1过敏性鼻炎:
一线: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布地奈德鼻喷雾剂),需规律使用。
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氮卓斯汀鼻喷剂),可快速缓解喷嚏、流涕、鼻痒。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尤其适用于合并哮喘者。
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针对明确单一过敏原,可能改变疾病进程。
1.2慢性单纯性/肥厚性鼻炎:
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黏膜炎症肿胀。
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赛洛唑啉鼻喷剂):短期使用(≤7天),快速缓解严重鼻塞,切勿长期使用以防药物性鼻炎。
鼻腔生理盐水冲洗:重要辅助治疗,清洁鼻腔,稀释分泌物,改善纤毛功能。
针对病因:治疗全身性疾病(如心肝肾功能不全)、改善环境、避免刺激物。
1.3:重在保湿、清洁(鼻腔冲洗)、促进黏膜功能(维生素、雌激素软膏等)。
2.慢性鼻窦炎的治疗:
2.1药物治疗:
鼻用糖皮质激素,一线首选药物,高剂量长期使用,有效抗炎、缩小息肉。
鼻腔生理盐水冲洗:每日坚持,可清除分泌物和炎性介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长期小剂量使用(通常3个月以上),主要利用其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而非杀菌。适用于常规治疗不佳、无息肉的慢性鼻窦炎。
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用于严重炎症、息肉较大时快速控制症状和缩小息肉,需医生严格评估风险和获益。
黏液溶解促排剂(如桉柠蒎、欧龙马):帮助稀释黏液,促进排出。
抗过敏治疗:如果合并过敏性鼻炎。
2.2 手术治疗:当药物效果不佳时,可采取鼻内镜鼻窦手术,开放阻塞的鼻窦口,改善鼻窦的通气和引流,清除不可逆的病变(如息肉、肥厚黏膜、脓液)。
日常守护:鼻腔健康靠自己
坚持鼻腔盐水冲洗,每日1-2次,尤其睡前和晨起。规范用药、遵医嘱定期复查,评估疗效调整方案。戒烟(包括二手烟),避免接触粉尘、化学气体、干燥冷空气等刺激物。均衡饮食,适度锻炼,充足睡眠,预防感冒。
慢性鼻炎与慢性鼻窦炎,虽同为鼻部慢性炎症,但战场不同,特点各异。识别脓涕、鼻后滴漏、面痛、嗅觉障碍等关键信号,警惕鼻窦炎可能。诊断依赖专业检查和影像学。治疗核心是长期规范的药物抗炎(尤其鼻喷激素)和坚持鼻腔盐水冲洗。手术是药物无效时的有效补充,但术后维护同样关键。做好日常鼻腔护理,规避诱因,是守护呼吸顺畅、生活舒畅的长久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