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当医生告知需要接受腹腔镜微创手术时,许多患者既庆幸于“微创”带来的创伤小、恢复快,又难免对手术中的麻醉心存顾虑:“全麻会不会影响记忆力?”“麻醉过程中会不会突然醒来?”“术后多久能醒?”……事实上,现代麻醉技术已通过精准调控、多模式监测和个体化方案,让患者在“无感”中安全完成手术。本文将带您揭开腹腔镜手术麻醉的“神秘面纱”。
腹腔镜手术为何需要“特殊”麻醉
腹腔镜手术通过在腹部开1-4个0.5-1厘米的小孔,将摄像头和手术器械插入腹腔,利用二氧化碳充气形成“操作空间”。这一技术虽减少了体表创伤,但对麻醉提出了更高要求:
1.气腹压力的挑战:充入腹腔的二氧化碳会压迫膈肌,导致呼吸受限、血压波动,需麻醉医生动态调整呼吸机参数和血管活性药物。
2.体位影响:手术中患者常需采取头低脚高位(如妇科手术)或侧卧位,可能引发面部水肿、眼压升高或神经受压,需麻醉医生提前预防。
3.微创≠无风险:腹腔镜手术仍可能涉及内脏牵拉(如胆囊切除时的“胆心反射”),需通过深度麻醉或神经阻滞抑制应激反应。
麻醉的“三重保障”:让您舒适又安全
现代腹腔镜手术多采用全身麻醉,通过“镇静-镇痛-肌肉松弛”三重作用,让患者在“深度睡眠”中完成手术,同时通过严密监测确保安全。
诱导期:从清醒到“无感”的平稳过渡
手术开始前,麻醉医生会通过静脉注射诱导药物(如丙泊酚、咪达唑仑),让您在30秒内进入“梦境”。此时需同步进行:气管插管:因气腹会压迫肺部,需通过气管导管连接呼吸机,确保氧气供应;镇痛强化:注射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瑞芬太尼),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传递;肌肉松弛:使用罗库溴铵等肌松药,消除腹肌紧张,为手术操作创造条件。
维持期:动态平衡的“精密调控”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通过静脉泵持续输注麻醉药物,并根据生命体征实时调整剂量:呼吸管理:根据气腹压力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二氧化碳分压(PaCO₂)在正常范围,避免酸中毒或碱中毒;循环支持:气腹可能导致血压下降,需通过补液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氧肾上腺素)维持灌注压;体温保护:腹腔镜手术室温较低,加上大量输液可能导致低体温,需使用加温毯、输液加温器等设备维持体温在36℃以上。
苏醒期:从“无感”到清醒的温柔唤醒
手术结束前30分钟,麻醉医生会逐步减少药物输注,待肌肉松弛消退、自主呼吸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此时需重点防范:术后谵妄:老年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混乱,需通过减少镇静药物、保持环境安静预防;疼痛管理:提前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如帕瑞昔布)或患者自控镇痛泵(PCA),避免苏醒期疼痛引发血压波动;恶心呕吐:腹腔镜手术因气腹刺激胃肠道,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可预防性使用昂丹司琼等药物。
麻醉安全的核心:从“经验医学”到“精准医学”
现代麻醉的安全性已大幅提升,这得益于三大技术进步:
监测技术的升级:除常规心电图、血压、血氧监测外,还引入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避免“过深”(导致术后认知障碍)或“过浅”(术中知晓)。
药物代谢的个体化:通过基因检测预测患者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如CYP2B6基因多态性影响丙泊酚代谢),实现精准用药。
麻醉团队的协作:麻醉医生、护士与外科医生、体外循环师(如需)组成多学科团队,共同应对术中突发情况。
患者最关心的5个麻醉问题解答
全麻会让人变傻吗? 短期认知障碍(如术后1-3天记忆力下降)多见于老年患者,与手术应激、炎症反应相关,通常可逆。长期研究未发现全麻对儿童或成人智力的持久影响。
麻醉过程中会突然醒来吗? 术中知晓(awareness)发生率极低(约0.1%-0.2%),多见于严重创伤或心脏手术。腹腔镜手术因麻醉深度适中、时间较短,风险更低。
麻醉前需要禁食多久? 成人需禁食8小时、禁水4小时,儿童需缩短至6小时和2小时,以防止术中呕吐误吸。
术后多久能吃饭? 腹腔镜手术因对胃肠道干扰小,通常术后6小时可饮水,24小时内可过渡到流食。
麻醉会影响术后康复吗? 良好的麻醉管理(如多模式镇痛、早期拔管)能减少应激反应,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