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国倩 甄娟通讯作者  单位:新疆四七四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1
1608

“梧桐叶落尽,荷枯菊始黄”,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蕴含中国人顺应天时、调和身心的古老智慧。从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到现代外科临床实践,立秋养生与疾病防治联系紧密。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普外科临床经验,解码立秋与肝胆胰脾肠胃健康的深层关联。

一、立秋三候:自然界的阴阳转换密码

《月令七十二候解》记载,立秋为七月节,“秋”有收敛之意。立秋三候展现阳气收敛过程:初候凉风至,西风取代暑热;二候白露生,昼夜温差使水汽凝结;三候寒蝉鸣,阴气渐盛让蝉鸣哀婉。此气候变化影响人体“气机”运行,《黄帝内经》指出秋季应早卧早起、安宁心志以养收。立秋后,脾胃功能呈现“收纳转输增强,运化腐熟减弱”特点。临床显示,立秋后普外科门诊胆囊炎等疾病发病率达季节性高峰,这与自然界阳气收敛致脏腑功能变化有关。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立秋后人体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蠕动会适应性调整,若叠加不良生活习惯,易诱发消化系统疾病。

二、肝木调达:立秋护肝的外科视角

中医理论认为,秋季对应五行中的"金",而肝属"木",金能克木。立秋后肺气当令,肝气易受克制而出现疏泄失常。从普外科临床看,肝内胆管结石、胆囊息肉、慢性胆囊炎等疾病在立秋后症状往往明显加重。这是因为肝气郁结会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胆汁淤积日久则易形成结石,结石阻塞胆道又会引发炎症反应,形成"肝气不疏—胆汁瘀滞—结石形成—炎症发作"的病理循环。

三、脾胃运化:立秋护脾的饮食智慧

立秋时“秋老虎”肆虐,人体易出现“外有暑湿未去,内有生冷所伤”病机。立秋后1-2周,普外科急诊中急性胃肠炎、肠粘连、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这与“贴秋膘”习俗有关,盛夏后人们急于进补,但脾胃功能未恢复,盲目吃肥甘厚味加重脾胃负担,导致“食积胃肠”。

从中医“脾主运化”理论看,立秋后饮食应“减辛增酸”,兼顾“健脾化湿”。可食用山药、莲子、炒白扁豆等健脾开胃食材,搭配乌梅、山楂、五味子等酸味收敛之品。临床观察显示,坚持“立秋三不食”(不食冰镇食品、不过于辛辣、不过量油腻),秋季急性胰腺炎发病率可降60%以上。脾胃虚弱者可在中医师指导下服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丸等中成药调理,为秋冬收藏打基础。

四、肺肠相表里:立秋通腑的现代启示

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立秋时节体现得尤为明显。秋季燥邪伤肺,肺气不降则易导致大肠传导失司,而便秘又是诱发普外科急症如急性阑尾炎、粪石性肠梗阻、痔疮嵌顿的重要诱因。临床统计显示,立秋后因便秘引发的急性腹痛患者占普外科急诊量的28.3%,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57.2%。

五、未病先防:立秋外科疾病的三级预防

《黄帝内经》强调“上工治未病”,立秋防治消化系统疾病需建立三级预防体系:一级预防(病因预防)要调节情志、合理饮食、规律作息;二级预防(早期发现)要关注“秋季消化预警信号”(如右上腹隐痛),及时做腹部超声、胃镜等检查;三级预防(康复治疗)要为术后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防复发。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中医“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的择时养生有益消化系统健康。立秋后建议:卯时(5-7点)喝温盐水促大肠经气血运行;辰时(7-9点)吃早餐助胃经当令;申时(15-17点)揉按足三里3-5分钟增强脾胃功能;酉时(17-19点)吃滋阴润燥晚餐(如银耳百合粥)顺应肾经当令。这种顺应天时的养生法与现代时间生物学相符。

结语:顺时养生的外科实践

第一片梧桐叶飘落,大自然传递入秋信息。立秋维护消化系统健康,要遵循“收敛神气、疏肝利胆、健脾和胃、通腑降浊”原则。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四季对应脏腑的养生理念,顺应节气养生是防病有效手段,也为现代外科医学模式提供了传统源头。立秋时节,我们应古为今用,守护好人体“生命之树”。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