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体检报告中,“尿酸偏高”越来越常见,很多人看到这四个字就会紧张:“我是不是得了痛风?”事实上,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并非一回事。据统计,约80%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不会出现痛风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它。尿酸就像隐藏在血液中的“沉默杀手”,长期偏高会悄悄损伤多个器官,了解其真相才能科学应对。
分清两个概念:高尿酸血症≠痛风
尿酸是人体代谢的产物,由肝脏生成后经肾脏排出。当血液中尿酸浓度超过420μmol/L(绝经前女性为360μmol/L)时,就称为高尿酸血症。此时尿酸可能以结晶形式沉积在关节、肾脏等部位,但不一定引发症状。
痛风则是高尿酸血症的“急性发作形式”:当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腔内,会诱发剧烈炎症,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关节红肿热痛,尤其好发于大脚趾,发作时疼痛如刀割,甚至无法下地行走。从高尿酸血症发展到痛风,平均需要10-20年,且并非所有高尿酸患者都会经历这个过程。但这绝不意味着高尿酸血症是“良性状态”,它的危害远超关节疼痛。
高尿酸的“隐形伤害”:不止于关节
高尿酸血症被称为“第四高”,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并列,其危害具有全身性:
肾脏是最易受损的靶器官。尿酸结晶沉积在肾脏会形成尿酸性肾结石,患者可能出现腰痛、血尿;长期沉积还会导致慢性肾损伤,称为“尿酸性肾病”,严重时可发展为尿毒症。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肾功能衰竭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
心血管系统也难逃其影响。高尿酸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数据表明,血尿酸每升高60μmol/L,高血压风险就增加15%-23%。
此外,高尿酸还与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形成“代谢紊乱恶性循环”。因此,即使没有痛风发作,高尿酸血症也需要积极干预。
哪些人容易尿酸偏高?
除了遗传因素,现代生活方式是高尿酸血症高发的重要原因:
饮食结构失衡是主因。过量摄入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会使尿酸生成增多;长期大量饮酒(尤其是啤酒)会抑制尿酸排泄,双重作用下尿酸易升高。
久坐少动的生活习惯也会推高尿酸。运动不足会降低代谢效率,影响尿酸排泄,同时导致肥胖,而肥胖本身就是高尿酸的危险因素。
某些疾病和药物也可能引发高尿酸。如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会影响尿酸排泄;利尿剂、阿司匹林等药物可能干扰尿酸代谢。
降低尿酸:分层次管理是关键
高尿酸血症的管理需根据尿酸水平和是否有并发症分层进行:
无症状且尿酸轻度升高(<540μmol/L)者,可先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限酒戒烟,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每天饮水2000毫升以上,以白开水、淡茶水为宜;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但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尿酸骤升。
尿酸≥540μmol/L,或合并高血压、肾病等疾病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尿酸药物。常见药物分为两类: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且需长期坚持,不能自行停药。
常见误区:这些想法不可取
“尿酸高一点没关系,没症状就不用管”是最危险的误区。如前所述,无症状高尿酸同样会损伤器官,等到出现症状时往往已造成不可逆损害。
“降尿酸只靠吃药,不用控制饮食”也不正确。药物治疗需配合饮食管理,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因高嘌呤饮食抵消药效。
“尿酸越低越好”同样错误。尿酸具有抗氧化作用,过低可能增加神经系统疾病风险,一般控制在360μmol/L左右即可,有痛风石者可适当降至300μmol/L。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关系,就像“火山”与“喷发”:高尿酸是潜在的火山,痛风是火山喷发,但即使不喷发,火山本身也可能造成地质灾害。了解尿酸的真相,通过科学管理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才能避免这座“沉默的火山”威胁健康。记住,对付高尿酸,早发现、早干预,永远比等待症状出现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