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梗介入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术后血管再闭塞这一并发症却可能让所有治疗前功尽弃。据统计,约有10%~15%的介入术后患者会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其中大部分与血管再闭塞有关。这种并发症不仅可能导致原有症状加重,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二次卒中,甚至危及生命。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再闭塞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会提前发出一些“预警信号”。这些信号可能很细微,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共同密切观察。如果能抓住这些早期征兆,及时就医干预,就能大大降低严重后果发生的风险。那么,这些关键的预警信号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5个黄金观察指标。
警惕神经系统症状的突然恶化
患者在术后应该会逐渐好转,比如原本不能动的手臂开始能轻微活动,说话也比之前清楚。但如果突然出现症状加重,比如已经能抬起来的手臂又动不了了,或者说话突然变得含糊不清,甚至出现意识模糊、叫不醒的情况,这很可能就是血管又堵住了的表现。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通常在术后几小时到一天内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血管再次堵塞时,脑细胞又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功能就会快速恶化。这时必须立即通知医生,可能需要做CT或核磁共振检查来确认。
头痛的变化
手术后有点头痛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现从来没有过的剧烈头痛,特别是像“爆炸一样”或者被撕裂般的疼痛,就要特别注意了。这种头痛往往集中在做手术的那一侧头部,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怕光等症状。这可能是血管又堵住了,或者是手术后的血管承受不了突然增加的血流压力。临床上遇到过不少患者因为忽视了这个信号,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一定要把头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详细记录下来,及时告诉医生。
血压的异常波动
血压就像血管里的“水压”,太高太低都不好。手术后血压如果突然升得很高(比如超过180mmHg),可能会把支架冲坏或者让血管痉挛;而血压太低(比如低于100mmHg)又会让血流太慢,容易形成新的血栓。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血管再次堵塞。曾经有个患者术后血压控制得不好,时高时低,结果第三天就发生了再闭塞。所以医护人员会每小时监测血压,家属也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没有头晕、眼前发黑等血压异常的表现。
手术伤口和出血情况
手术是从大腿或者手腕的动脉插管做的,这个穿刺点要特别注意。如果发现穿刺的地方肿起来了、淤青变大了,或者脚背上的脉搏摸不到了,可能是形成了血栓。另外,因为术后要吃抗血栓的药,还要观察有没有牙龈出血、小便发红、大便发黑等全身出血的情况。这些都可能提示药物剂量需要调整。有个真实的案例,患者出院后没注意牙龈出血,结果药物过量导致脑出血,教训很深刻。
情绪和认知的变化
很多家属以为患者术后心情不好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现突然的性格改变,比如原来很开朗的人变得沉默寡言,或者记忆力明显下降,连家人的名字都记不住,这可能是大脑某些部位又缺血了。特别是如果伴有莫名其妙的哭闹或者发脾气,更要提高警惕。临床上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案例,开始以为是心理问题,后来检查发现是小血管又堵住了。
除了这5个主要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需要注意的情况。比如突然出现的视力问题(看东西模糊或者视野缺损)、平衡功能变差(走路不稳容易摔倒)以及吞咽困难加重(喝水老是呛到)等。这些都可能提示不同部位的血管出了问题。
总之,再闭塞虽然危险,但只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多数患者还是能够获得良好预后的。这就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建议家属可以制作一个观察记录表,每天定时评估患者的症状变化,这样既能系统监测,又能在就诊时给医生提供详细的信息。希望通过科学的护理观察,能让更多患者平稳度过术后危险期,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