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预防接种的定义
预防接种是指将疫苗(用人工培育并经过处理的病菌、病毒等)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从而获得特异性免疫。这种方法可以预防多种传染病,如百日咳、麻疹、腮腺炎、流感等。
二、预防接种的目的
预防接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通过接种疫苗,人体能够产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抗体,从而在遇到病原体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避免疾病的发生。
三、预防接种的种类
免疫规划疫苗:也称为一类疫苗或免费疫苗,是国家规定纳入计划免疫的疫苗。这类疫苗主要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等。这些疫苗对于预防儿童期常见的传染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非免疫规划疫苗:也称为二类疫苗或自费疫苗,是居民自愿接种的其他疫苗。这类疫苗常用的有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疫苗等。虽然这些疫苗不是国家强制要求接种的,但对于预防某些特定传染病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
(一)局部反应
局部反应是预防接种后较为常见的反应之一,主要表现为接种部位的红、肿、热、痛等症状。这些反应通常发生在接种后24小时内,且症状较为轻微,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
红、肿:接种部位可能会出现红肿现象,红肿直径的大小可以作为反应强度的参考。一般来说,红肿直径在2.5cm以下为弱反应,2.6-5.0cm为中等反应,5.0cm以上为强反应。
疼痛:接种部位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感,这是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
硬结:部分接种者可能会在接种部位出现硬结,这通常是由于疫苗成分在局部吸收不完全所致。硬结的大小和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但一般会逐渐消散。
对于局部反应的处理,可以采取局部冷敷或热敷的方法。若红肿和硬结直径较小,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若红肿和硬结直径较大,可进行局部冷敷以减轻症状;待红肿消退后,若仍有硬结存在,可改为热敷以促进硬结的消散。但需要注意的是,接种卡介苗后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二)全身反应
全身反应是预防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反应通常发生在接种后1-2天内,且症状较为轻微,一般可自行缓解。
发热:接种后发热是较为常见的全身反应之一。体温的升高程度可以作为反应强度的参考。一般来说,体温在37.5℃左右为弱反应,37.6-38.5℃为中等反应,38.6℃以上为强反应。对于低热者,可多喝水、温水擦拭等方法进行物理降温;对于高热者,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使用解热镇痛剂。
乏力、头痛、眩晕等:这些症状通常与发热伴随出现,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适当休息即可缓解。
(三)异常反应
异常反应是预防接种后较为罕见的反应之一,但一旦发生可能较为严重。常见的异常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晕厥、血管性水肿等。
过敏性休克:这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丧失等症状。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应立即就医并遵医嘱进行紧急处理。
晕厥:晕厥多发生在空腹、精神紧张的儿童中。一旦发生晕厥,应立即让儿童平卧并注意观察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同时可给予口服温开 水或糖水以缓解症状;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血管性水肿:血管性水肿可能表现为接种部位或其他部位的水肿症状。对于血管性水肿的处理,应根据具体情况遵医嘱进行抗过敏治疗或对症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疫苗种类、接种者个体差异、接种前后的身体状况等。因此,在接种前应仔细了解相关疫苗的接种禁忌和注意事项;接种后应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变化并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