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匀倩  单位:广西省南宁市上林县巷贤镇中心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8-19
7568

胃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典型症状为上腹部节律性疼痛,常伴随反酸、嗳气等不适。传统治疗多聚焦于根除幽门螺杆菌(Hp),但临床数据显示,仅依赖杀菌治疗的患者,溃疡复发率仍高达30%-50%。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胃溃疡的修复需“攻守兼备”——西医通过抑制胃酸、保护黏膜形成防御屏障,中医则以健脾养胃调理内环境,二者协同可实现胃黏膜的深度修复。

胃溃疡的“双重打击”:幽门螺杆菌与胃酸侵蚀

胃溃疡的形成是“攻击因子”与“防御机制”失衡的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核心诱因,其通过分泌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直接腐蚀胃黏膜;同时释放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破坏胃壁细胞结构,导致黏膜屏障功能丧失。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过度分泌则构成第二重打击,当黏膜防御被突破后,胃酸会像“强酸”般侵蚀胃壁,形成溃疡灶。

临床案例显示,单纯根除Hp后,部分患者溃疡仍难以愈合。这是因为胃酸分泌未得到有效控制,胃黏膜持续暴露于高酸环境中,修复进程被反复打断。因此,现代治疗需同时抑制胃酸分泌,为黏膜修复创造低酸环境。

西医“抑酸护膜”:构建胃黏膜防御工事

(一)质子泵抑制剂(PPI):胃酸分泌的“总开关” PPI类药物(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能抑制胃壁细胞上的H⁺/K⁺-ATP酶活性,从源头减少胃酸分泌。研究表明,PPI可使胃内pH值升至4以上,极大降低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对于合并出血的溃疡患者,静脉注射PPI能快速止血,降低手术风险。 (二)胃黏膜保护剂:形成“人工屏障” 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药物可在溃疡表面形成胶状保护层,隔绝胃酸、胃蛋白酶及胆汁侵蚀。铋剂还能直接杀灭Hp,常与PPI、抗生素组成“四联疗法”,根除率超 90%。 (三)促胃动力药:改善“胃排空障碍” 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药物可增强胃窦收缩力,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反流时间,保护黏膜修复环境。

中医“健脾养胃”:从根源调理胃黏膜再生能力

中医认为,胃溃疡属“胃脘痛”“痞满”范畴,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治疗需以健脾益气为本,辅以理气活血,恢复胃黏膜的自我修复功能。

(一)中药辨证施治:精准修复胃黏膜

脾胃虚寒型:表现为胃痛喜温、四肢不温,常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方中黄芪补气升阳,桂枝温通经脉,白芍养血敛阴,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中健脾之效。

肝胃不和型:以胃脘胀痛、嗳气频繁为特征,柴胡疏肝散加减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香附疏解肝郁,陈皮、枳壳调理气机,缓解胃痉挛。

胃阴不足型:常见口干咽燥、胃隐痛,益胃汤加减能滋阴养胃。沙参、麦冬滋养胃阴,生地、玉竹清热生津,改善黏膜干燥状态。

(二)针灸与推拿:激活胃黏膜修复“开关”

针灸疗法:选取中脘(胃之募穴)、足三里(胃经合穴)、内关(宽胸理气穴)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胃肠气血运行。研究显示,针灸可促进胃黏膜血流量增加30%,加速溃疡愈合。

推拿按摩:以掌心顺时针摩腹10-15分钟,可刺激胃肠蠕动;点按脾俞、胃俞等背俞穴,能调节脾胃功能,缓解胃痉挛。

中西医结合:胃溃疡治疗的“黄金组合”

临床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提高溃疡愈合率,降低复发风险。具体方案如下:

急性期:以西医为主,PPI联合铋剂、抗生素根除Hp,快速控制症状。

缓解期:中医介入,根据证型选用方剂调理脾胃,同时配合针灸、推拿改善胃肠功能。

巩固期:以食疗和情志调节为主,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防止溃疡复发。

预防胃溃疡:从生活细节做起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减轻胃负担。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可增加胃酸分泌,酒精直接损伤胃黏膜。

情绪管理:长期精神紧张会引发胃痉挛,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

慎用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必要时联合胃黏膜保护剂。

胃溃疡的治疗需“标本兼治”——西医快速抑酸护膜,中医从根源调理脾胃功能。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时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才能彻底修复胃黏膜,告别反复发作的困扰。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