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爬几层楼梯就胸部憋闷痛、接气不上、喘得厉害,变天就咳嗽、咳痰……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可能是慢阻肺在“作祟”。不过别担心,中医防治慢阻肺有妙招。
为何称它为“会呼吸的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和呼吸困难。其咳嗽、咳痰症状易被当成普通感冒等病,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后续会出现肺功能持续下降,引起肺心病、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现代医学以药物、氧疗和肺康复为主要治疗手段。而中医在防治慢阻肺方面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通过整体调理体质、改善肺功能,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慢阻肺属于“肺胀”“喘证”“咳嗽”等范畴,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发展是由肺及脾、再到肾的渐进过程,因此防治需从补肺、健脾、益肾入手,同时兼顾化痰、活血、通络。
中药调理: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将慢阻肺分为不同证型进行针对性治疗:
肺脾气虚型:气短乏力,易感外邪
典型表现:咳嗽无力,痰液清稀色白,稍动就气喘吁吁,平时容易感冒,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采用益气健脾、补肺固表之法,常用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用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能增强身体抵抗力;党参、茯苓、陈皮健脾化痰,减少痰液生成。
肺肾两虚型:动则喘甚,呼多吸少
典型表现:气短喘促,尤其活动后加剧,腰膝酸软,呼多吸少,甚至夜间需垫高枕头入睡,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以补肺纳肾、降气平喘为主,选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熟地、山萸肉补肾填精,蛤蚧、胡桃肉纳气归元,帮助恢复呼吸的深度与顺畅。也可选用百令胶囊补益肺肾。
痰湿壅肺型:咳嗽痰多、胸闷气短
典型表现:咳嗽、咳声重浊,咳白痰量多,进食油腻后加重,食欲减退,大便稀,舌红苔白腻,脉滑。
治法: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为主,选用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加减。用半夏、陈皮、茯苓等燥湿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降气,减少痰液生成。
穴位疗法:疏通经络,增强肺气
艾灸:常灸肺俞、定喘、足三里等穴位,借助艾草的温热之力,温阳补气散寒、增强免疫力,尤其适合虚寒体质的患者。
穴位按摩:每日按压太渊(肺经原穴)、膻中(气会穴)、丰隆(化痰要穴),有助于缓解咳嗽、胸闷。
穴位贴敷:在三伏天或三九天,利用“冬病夏治、夏病冬防”原理,选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等药材制成膏药,贴敷于肺俞、定喘、膻中等穴位,借助节气阳气或冬日封藏之力,温肺散寒、化痰通络,减少冬季发作。
呼吸锻炼:简单易学,强肺健体,改善通气
六字诀呼吸法:通过“嘘、呵、呼、呬、吹、嘻”六种发音方式,配合呼吸节奏,调节脏腑气机;
缩唇呼吸: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延长呼气时间,能防止小气道过早塌陷,改善通气功能;
八段锦、太极拳:传统功法中的屈伸、旋转动作,能调畅气机、增强体质,尤其适合慢阻肺患者日常锻炼。
饮食调养:润肺化痰,扶助正气
宜食:百合、银耳、山药、梨、白萝卜、杏仁等润肺化痰;黄芪、党参、枸杞等补气益肺。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助湿生痰。
推荐药膳:
易感冒者可服用黄芪炖鸡汤以补气固表。
活动后气短、喘息者可服用山药核桃粥,补肺肾定虚喘。
痰多、湿重者可服用薏苡仁、陈皮、茯苓泡水代茶饮或茯苓山药薏苡仁粥,以健脾益气、渗湿化痰。
咳嗽、咳黄痰者可服用川贝炖雪梨,以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生活方式建议:防胜于治
戒烟:吸烟是慢阻肺的主要诱因,越早戒烟,肺功能改善越明显。
避寒保暖,预防感冒:慢阻肺患者易因外感邪气诱发急性加重,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冷空气、雾霾刺激,去人员密集场所戴口罩,避免呼吸道感染。
调畅情志,规律作息:中医认为“忧伤肺”,焦虑、抑郁等会影响气机运行,加重病情。可通过听音乐、散步、与亲友交流等方式调节心情;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