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支架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手术并非终点。术后如何科学用药,尤其是阿司匹林的使用,成为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关于“阿司匹林是否需要终身服用”,医学界存在共识与个体化调整的双重考量。
支架术后为何需要抗血小板治疗?
支架植入后,血管内皮会因机械损伤而暴露,激活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级联反应,形成新鲜血栓的风险显著升高。此外,支架作为金属异物,可能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若血栓堵塞支架或远端血管,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支架术后预防血栓的核心措施。
阿司匹林为何成为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
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1),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从而阻断血小板聚集。其抗血小板作用持久,单次服药后可持续至血小板生命周期结束。同时,阿司匹林还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血管内皮损伤,进一步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多项研究证实,阿司匹林联合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可显著降低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阿司匹林是否需要终身服用?
1.多数患者需长期用药
若无禁忌证,支架术后患者通常需终身服用阿司匹林。支架植入后,血管内皮修复需数月至数年,期间血栓风险持续存在。即使血管内皮完全修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仍可能诱发新的血栓事件。因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是维持血管通畅的重要保障。
2.个体化调整的必要性
出血风险高:如近期有消化道溃疡、脑出血病史,或需长期联合其他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患者,可能需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疗程,甚至单用阿司匹林。
过敏或不耐受: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可改用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替代药物。
合并症管理:糖尿病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更严格监测出血与缺血风险,必要时调整剂量。
3.停药风险
擅自停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若需停药,必须在医生评估后逐步减量,并替代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用药的注意事项
剂量与时间:通常建议每日服用肠溶片,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出血监测:用药期间需警惕牙龈出血、鼻出血、黑便等出血信号,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
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联用,以免增加出血风险;与华法林、肝素等抗凝药合用时需密切监测凝血指标。
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可协同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特殊情况下的用药策略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需强化抗血小板治疗,通常需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疗程根据病情调整。
高出血风险患者:可采用短疗程DAPT后单用阿司匹林,或使用新型抗血小板药物。
老年患者:需评估肾功能、肝功能及胃肠道耐受性,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换药。
六、患者常见误区与解答
误区一:支架术后无症状即可停药。
解答:血栓形成常无预警症状,停药可能引发致命风险。
误区二:阿司匹林副作用大,应尽早停用。
解答:出血风险可通过剂量调整、联合护胃药等管理,擅自停药危害更大。
误区三:中药或保健品可替代阿司匹林。
解答:目前无证据表明任何中药或保健品能替代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
支架术后阿司匹林的使用需遵循“长期用药、个体化调整”的原则。多数患者需终身服用,但需根据出血风险、过敏史、合并症等因素动态调整方案。患者应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定期复查,切勿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科学用药结合健康生活方式,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