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高血压药物有数百种之多,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如:钙通道阻断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利尿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等。高血压药物种类选择是否合理,要看有无合并症,是否属于特殊群体。那么,高血压首选和禁用什么降压药?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推荐长期单独使用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CCB),或噻嗪类利尿药。
大约三分之二的高龄高血压患者都有明显的收缩压增高。相对于舒张压而言,其与心脏、大脑和肾脏等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更强。这提示高龄高血压病人在血压控制方面更应重视血压达标。
对于老年仅有收缩期的高血压病人,应优先选用CCB及噻嗪类利尿剂;也可选用ARB+利尿剂、ARB+CCB、CCB+利尿剂,或ACEI/ARB+CCB+利尿剂等方案。
合并高脂血症的高血压
二氢吡啶类CCB、ACEI或ARB是首选,长期使用尤佳。
在众多的钙通道阻滞药中,氨氯地平具有35~50小时的半衰期,且有更多的证据证明其具有降低血压、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与其他ACEI相比,血浆半衰期大于30小时的培哚普利(一种ACEI)比其他ACEI具有更好的24小时和夜间降压效果,而且一项大规模的研究表明培哚普利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
与其他ARB类药物相比,奥美沙坦具有明显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尚无全因死亡率下降的证据。
利尿药和β受体阻滞剂都能通过调节脂代谢而引起不同的血脂变化。结论:低脂饮食可降低血压、改善血脂。
高尿酸性高血压
首选氯沙坦或氨氯地平,但不能服用噻嗪类利尿药。
研究表明,高尿酸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应首选非利尿药。
在ARB中,氯沙坦可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浓度,并有助于将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13%~29%。
氨氯地平是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能促进尿酸的排出,因此建议对伴有脑梗死的高血压病人使用。
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药物均能促进肾脏内的尿酸重吸收,减少肾脏的尿酸排泄,而其他的利尿药如呋塞米、托拉塞米和依他尼酸亦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高血压伴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可以选择CCB、ACEI、ARB、利尿剂等药物,但不建议使用β受体阻滞剂。
由于β受体阻滞剂会引起气道平滑肌的收缩,从而导致气道阻力增大,因此,在哮喘和COPD患者中,常会导致或加剧哮喘发作。
对于伴有快速性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交感神经活动增高、高动力状态的高血压病人,可以服用β受体拮抗剂。
高血压伴有胃肠道溃疡
利血平及其复方制剂不宜使用。
利血平是一种间接作用的交感神经抑制药,使用后,交感神经被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处于主导地位,使胃液分泌增多,从而诱发或加剧溃疡。
高血压伴有左心室肥大
可以选择的药物主要有 ACEI、ARB等。
ACEI能降低Ang II的产生,从而降低其对心脏和VSMC(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并减少醛固酮对心脏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ACEI可以有效地阻止或逆转心脏重塑,减轻左心室重量,降低心脏的僵硬度。ARB可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
高血压伴有冠心病
可以选择的药物主要有ACEI、ARB等。
对于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首先应选择β受体阻滞剂或CCB治疗,以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减轻心绞痛症状。
对于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或有心梗病史)的患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特定的药物治疗方案。首选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或比索洛尔。
高血压伴有心衰
可以选择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
ACEI作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心衰药,已成为心衰的首选用药。
ACEI可通过抑制Ang II的生成,进而减少醛固酮的分泌,从而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肌纤维化,延缓心肌细胞凋亡。
而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可上调心脏β受体的表达并改善其功能。长时间使用能有效地减小左心室容积、改善其形态,并能延迟或逆转心脏重塑。
前期研究发现,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具有显著的心脏保护作用,但其完整机制仍在探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