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篮球运动具有频繁变向、急停起跳等特点,踝关节承受的负荷与扭转力较大,极易发生扭伤。据统计,踝关节扭伤占篮球运动损伤的30%以上,其中外侧韧带损伤最为常见。多数运动员因缺乏科学的紧急处理知识,或康复训练不规范,导致恢复周期延长,甚至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影响运动表现。因此,明确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扭伤的紧急处理流程与康复训练方案,对保障运动员健康、提升运动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扭伤的损伤机制与类型
(一)损伤机制
篮球运动中的踝关节扭伤多因动作失误引发,如落地时脚外侧先着地、急停变向时踝关节过度内翻或外翻。此时,踝关节周围韧带承受超过生理限度的拉力,导致韧带拉伤、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跳跃落地时,若地面不平或重心不稳,踝关节易发生旋前或旋后移位,进一步加重韧带损伤。此外,肌肉疲劳导致踝关节稳定性下降,也是扭伤的重要诱因。
(二)常见损伤类型
根据损伤部位可分为外侧韧带损伤、内侧韧带损伤和高位踝关节扭伤。外侧韧带损伤最常见,涉及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等,表现为踝关节外侧疼痛、肿胀、压痛。内侧韧带损伤多因踝关节过度外翻引起,伴随内侧肿胀与压痛,恢复周期相对较长。高位踝关节扭伤涉及下胫腓联合韧带,常伴随踝关节不稳,若漏诊易导致慢性疼痛,需格外重视。
踝关节扭伤的运动医学紧急处理流程
(一)现场评估与初步判断
损伤发生后,首先观察踝关节外观,检查是否有畸形、肿胀、皮下淤血,初步判断损伤程度。通过“负重测试”评估功能障碍,若无法负重行走,可能存在韧带断裂或骨折。检查韧带稳定性,如前抽屉试验、内翻应力试验,判断韧带损伤的松弛程度。同时询问受伤机制,结合症状初步区分扭伤与骨折,避免漏诊严重损伤。
(二)紧急处理措施
遵循“PRICE原则”进行处理,即保护、休息、冰敷、加压、抬高。保护环节采用弹性绷带或支具固定踝关节,避免二次损伤;休息阶段停止运动,减少患肢负重,防止肿胀加剧。冰敷需在受伤后48小时内进行,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通过低温减轻炎症反应;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从足尖向小腿方向缠绕,适度施压以减轻肿胀;抬高患肢至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加速消肿。
踝关节扭伤的骨科康复训练方案
(一)急性期康复(损伤后1-2周)
此阶段以减轻肿胀、缓解疼痛、维持关节活动度为目标。进行轻柔的踝关节被动活动,如缓慢屈伸、内外翻,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避免过度牵拉损伤韧带。开展等长收缩训练,如静态收缩小腿肌肉,每次保持10秒,重复10次,增强肌肉力量同时促进血液循环。继续佩戴支具保护,避免负重行走,可借助拐杖辅助移动,防止韧带再次损伤。
(二)恢复期康复(损伤后2-6周)
重点恢复踝关节活动度与肌肉力量,逐步增加训练强度。活动度训练可进行主动屈伸、内外翻练习,配合弹力带抗阻训练,增强韧带周围肌肉力量。开展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从睁眼到闭眼逐步进阶,每次30秒,提高踝关节稳定性。逐步增加负重训练,从部分负重到完全负重,通过步态练习恢复正常行走模式,避免跛行导致的代偿损伤。
(三)功能强化期康复(损伤后6周以后)
针对篮球运动需求进行专项训练,提升踝关节的爆发力与协调性。进行跳跃训练,如垂直跳、侧向跳,逐步增加高度与距离,增强踝关节的缓冲能力。开展变向跑、折返跑等功能性训练,模拟篮球运动中的常见动作,提高关节在动态中的稳定性。结合本体感觉训练,如在不稳定平面(平衡垫)上进行深蹲、弓步等练习,增强神经肌肉控制能力,预防二次扭伤。
结论
篮球运动中的踝关节扭伤处理需兼顾紧急处理与系统康复,科学的现场处理能减轻损伤程度,规范的康复训练是恢复运动能力的关键。遵循PRICE原则进行紧急处理,结合急性期、恢复期、功能强化期的阶段性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慢性损伤风险。未来应进一步推广针对性的预防训练与应急处理知识,提升篮球运动的安全性,保障运动员的长期运动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