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有过这种尴尬的经历:如厕时发现厕纸上有血、一坐下屁股隐隐作痛,或者排便时“鼓起一个包”?别急着羞于启齿——你可能只是加入了“痔疮俱乐部”。有研究指出,约90%的成年人一生中都可能经历痔疮问题。这可不是玩笑,今天就带你认真聊聊这个“屁股里的不得了”。
一、什么是痔疮?它为什么会找上你?
1.痔疮,其实是血管的问题
(1)痔疮不是“长瘤子”,而是肛门直肠处的静脉丛发生扩张、曲张形成的血管团;(2)它可以像“气球”一样鼓出来,产生不适、出血甚至脱出肛门外。
2.痔疮的种类分三类
(1)内痔:长在肛门内,早期可能无痛但会出血;(2)外痔:长在肛门外,表现为疼痛、肿块;(3)混合痔:兼具内外痔特点,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二、90%成年人为什么都可能中招?
1.现代人的“肛门生活”太艰难
(1)久坐不动:长时间伏案工作、打游戏、开车等会让肛门血液回流受阻;(2)排便方式不科学:蹲厕所玩手机、久蹲不出,是痔疮“温床”。
2.饮食习惯也是“幕后黑手”
(1)缺乏膳食纤维:吃得太精细、蔬菜水果少,导致便秘;(2)重口味爱刺激:辛辣、油腻、饮酒过量,容易引起肛门充血、水肿。
3.特殊群体更易中招
(1)孕妇: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增加痔疮发生风险;(2)中老年人:静脉弹性变差,肛垫结构退化,是痔疮高发群体。
三、痔疮有多“不得了”?你以为它只是“屁事”?
1.出血可能导致贫血
(1)轻者如厕见血,一擦一大片;(2)重者长期出血,可能引起缺铁性贫血、头晕乏力。
2.疼痛影响生活质量
(1)外痔和血栓痔发作时疼痛剧烈,坐立不安;(2)有些患者甚至连走路、上班、入睡都困难。
3.脱垂可能变成“脱不回去”
(1)晚期内痔或混合痔脱出肛门外,严重者需要手动回纳甚至手术;(2)拖延治疗可能导致嵌顿、坏死、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四、你可能已经“默默”患上痔疮了……
1.最常见的“信号灯”
(1)无痛性便血:大便表面或便后滴血、喷血,纸上一片红;(2)肛门坠胀感:总感觉“有东西在下面压着”,站久坐久更明显。
2.其他表现也要警惕
(1)肿物脱出:尤其排便或用力后会“鼓个包”在肛门口;(2)瘙痒渗液:痔核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潮湿不适。
五、如何科学预防和应对痔疮?
1.改掉生活中的“痔习惯”
(1)多喝水、多吃蔬果和粗粮,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对肛门血管的刺激;
(2)不久坐、不久蹲,每坐1小时就站起来活动一下,哪怕是简单伸展四肢,也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3)如厕不看手机,避免“蹲坑上瘾”,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最为合适,别让厕所变“书房”。
2.轻度痔疮靠保守治疗
(1)可使用痔疮膏、痔疮栓、温水坐浴缓解症状,同时注意肛门清洁,避免感染;
(2)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减少复发。平时可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燕麦、木耳、苹果等,软化粪便。
3.严重痔疮需专业治疗
(1)橡皮筋结扎术、微创消融术、痔切除术等手术方式可根据病情选择,疗效明确、恢复快;
(2)别拖到“脱不回去”才就诊,越早治疗,恢复越快。就诊时不必尴尬,医生见得多、经验足,配合检查才是对自己负责。
六、痔疮≠肠癌,别“对号入座”也别掉以轻心
1.便血≠一定是痔疮
(1)肠癌、直肠息肉也可能出现便血,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重视;(2)如出现便血反复、黑便、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做肠镜检查排除恶性疾病。
2.正确认识痔疮,别讳疾忌医
(1)痔疮虽常见,但若放任不管,严重者会影响生活乃至健康;(2)如果你有典型症状,应及时就诊肛肠科,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治疗。
七、结语:痔疮虽小,健康大事
痔疮不是“羞于启齿的小病”,它是现代人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不健康的“信号灯”。别再“菊部”出事了才后悔,也别讳疾忌医拖成大病。毕竟,健康不是“坐”出来的,是动出来、吃出来、护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