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姣  单位:崇州市妇幼保健院  发布时间:2025-08-29
349

孕产妇由于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长期卧床及分娩创伤等因素,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一旦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致命的肺栓塞。尽管DVT早期症状隐匿,但其危害却不容忽视。随着妇产科护理模式的不断优化,临床对血栓预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科学的护理干预不仅能降低发病率,还能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和康复质量。因此,深入了解DVT的形成机制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是妇产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产妇为何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妊娠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在孕育健康生命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一些潜在的风险。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产妇常见但又极易被忽视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率在产褥期显著上升,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肺栓塞,危及生命。了解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助于增强孕产妇及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

妊娠期间,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显著升高,使血液呈高凝状态,这一变化增加了血液黏稠度,使血栓更容易形成,尤其是在静脉血流缓慢的部位,更易发生沉积和聚集。与此同时,随着胎儿逐渐长大,子宫体积不断增大,对下腔静脉产生持续性压迫,特别是在仰卧位时更加明显,进一步阻碍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导致血流缓慢和静脉扩张,从而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妊娠期间体重增加和活动减少也是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

产后恢复期间,许多产妇因疼痛或担心伤口裂开,常选择长时间卧床休息。尤其是高龄产妇、肥胖产妇或有基础疾病者,其活动能力下降更为明显,血液在下肢长时间滞留,也极易引发血栓。此外,分娩过程中的失血、脱水或使用某些促凝药物,也可能增加这一风险,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因此,在产后护理过程中,了解这些高危因素,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降低DVT发生率、保障母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科学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首先,鼓励产妇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早下床活动是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之一。剖宫产或顺产后的前24小时内,在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进行适度的翻身、屈伸腿部、下床站立和缓慢行走,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体力较弱或暂时无法站立的产妇,也可通过在床上做踝泵运动、抬高双腿等方式来辅助血液回流。

物理预防手段也不可忽视。弹力袜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高风险人群,可以通过外部压力促进浅静脉和深静脉的血液回流,减少静脉血液滞留的情况。对于术后行动不便的产妇,间歇性气压装置也能起到类似作用。护理人员在使用这类器具前应详细评估产妇的下肢状况,确保无皮肤破损、静脉曲张或深静脉阻塞症状,再给予个性化指导,正确穿戴,确保压力均匀、尺寸合适。

药物干预方面,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如既往有血栓病史、肥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或家族史者,医生可能会根据评估结果,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进行短期预防。在用药期间,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产妇有无出血倾向、皮肤瘀斑、注射部位红肿等异常反应。此外,做好每日下肢皮肤的巡视和体征监测,如发现小腿肿胀、压痛或肤温变化,应立即报告并评估。通过运动、物理及药物的多重干预,可以有效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保障产妇安全康复。

结语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产褥期不可忽视的潜在危险,但它并非无法预防。通过认识孕产妇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时采取早期下床活动、使用弹力袜及必要的药物干预等措施,可大大降低其发生风险。科学的护理干预不仅有助于保障产妇生命安全,还能促进身体恢复、提升生活质量。在护理实践中,加强健康宣教和动态观察,是实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的关键。守护产妇健康,从点滴护理做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