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 岁的程序员小林被颈椎痛折磨了三年,按摩、贴膏药只能缓解一时,阴雨天疼得更厉害;55 岁的张阿姨广场舞跳得正欢,却因膝盖刺痛突然停了下来。这些反复难缠的颈肩腰腿痛,在中医骨伤理论中被称为“筋伤”,根源在于筋络不通、气血瘀滞。相比单纯止痛,中医骨伤的“筋络调理”更注重从根本上恢复筋骨平衡,让疼痛不再反复。
在中医骨伤理论中,“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等组织。《黄帝内经》记载:“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意思是筋能约束骨骼、维持关节活动。当筋络受到外力损伤、慢性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时,就会出现“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两种病理状态:
“不通则痛”多因急性扭伤、长期姿势不良导致筋络瘀阻,比如办公室人群长期低头,颈椎周围筋肉持续紧张,气血运行受阻,引发僵硬疼痛;“不荣则痛”则是由于年老体衰、气血不足,筋络失去濡养,像老年人膝盖疼痛多与此有关,活动时还会伴有关节弹响。
这些问题若只靠止痛药“治标”,忽视筋络的修复,就会陷入“疼痛 - 制动 - 更痛”的恶性循环。中医骨伤的调理智慧,就在于通过多种手段疏通筋络、濡养筋骨,重建“筋骨平衡”。
“筋络调理”四法:从疏通到修复的完整方案
中医骨伤针对颈肩腰腿痛的调理,遵循“先通后补、动静结合”的原则,常用四种方法协同起效:
1. 手法理筋:按揉推拿解“粘连”。这是中医骨伤最具特色的调理手段,通过特定手法松解粘连的筋络。以颈椎不适为例,医生会用“滚法”放松颈肩肌肉,“点按法”刺激风池、肩井等穴位,“拔伸法”轻柔拉伸颈椎,最后用“理筋法”理顺痉挛的肌腱。这种手法不仅能即时缓解疼痛,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临床数据显示,每周两次手法治疗,四周后颈肩疼痛缓解率可达78%,且复发率低于单纯药物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疼痛都适合推拿。急性扭伤 48 小时内、骨折未愈合、皮肤有破损或肿瘤患者,均需避免手法调理,以免加重损伤。
2. 针灸通络:银针刺激通“气血”。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和经络,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颈痛常选天柱、大椎穴;肩痛侧重肩髃、肩贞穴;腰痛离不开肾俞、大肠俞;膝痛则多取足三里、阳陵泉。现代研究证实,针灸能促进内啡肽等镇痛物质分泌,同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对于害怕扎针的人,艾灸是不错的选择。用艾条温和灸疼痛部位及相关穴位,温热感能渗透到深层组织,驱散风寒湿邪,尤其适合风寒引起的颈肩腰腿痛。每天灸 15-20 分钟,坚持两周可见明显效果。
3. 中药内外合治:祛瘀补气血。内服中药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不同方剂:气滞血瘀型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活血化瘀;风寒湿阻型选独活寄生汤,散寒除湿;肝肾亏虚型则用六味地黄丸,补肝肾、强筋骨。外用中药多采用药膏、药贴或熏洗方,像麝香壮骨膏、活血止痛膏等,通过皮肤渗透发挥作用,与内服药物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4. 导引练功:主动锻炼强“筋力”。中医骨伤特别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导引术就是重要的养护手段。颈椎不适可练“米字操”,缓慢做低头、抬头、左右转头动作,每个方向停留 5 秒;腰椎问题推荐腰部核心肌力训练,通过正确的腹式呼吸和臀桥训练,增强腰背肌力量;膝关节疼痛适合“靠墙静蹲”,背部贴墙屈膝 30 度,每次坚持 30 秒,循序渐进增强股四头肌。
颈肩腰腿痛的反复,往往是筋络失衡的信号。中医骨伤的“筋络调理”不是简单的止痛,而是通过疏通、修复、强化三个阶段,让筋络恢复正常功能。无论是年轻人的慢性劳损,还是中老年人的退行性病变,只要找对方法、坚持调理,就能摆脱疼痛困扰,重新享受灵活自如的生活。记住,身体的“警报”不可忽视,及时调理才能防微杜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