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树清  单位:达州市达川区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2
20

关于月经的种种禁忌与“讲究”,在民间流传已久,看似出于关爱,实则掺杂误解。许多女性从青春期起便在这些“常识”的裹挟下,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戒惧与压抑。将经期视为异常状态,不仅削弱了女性的身体自主感,还无形中固化了错误认知。重新审视这些流言,既是科学回归的过程,也是对身体权利的正名。

谣言一:月经期间不能洗头或洗澡

这个观念的形成,源于早期对卫生条件和寒湿环境的担忧。现代医学已经明确,经期淋浴并不会引发妇科疾病,反而有助于保持外阴清洁,缓解因血液堆积带来的身体沉重感和疲惫。只需注意水温适宜、洗后及时擦干并避风,即可避免所谓“着凉”的风险。身体不洁才是引发感染的真正隐患,不洗头反而可能导致头皮油脂堆积、影响健康。

谣言二:月经来不能吃冷的或冰的食物

关于冰冷食物“导致”痛经的说法流传广泛,但临床上缺乏系统证据。真正引发经期不适的原因多为激素波动、子宫收缩增强或子宫内膜异位等病理因素。对少数人而言,摄入低温饮食或许会引起腹部短暂的不适,但不能一概而论。若一味地将痛经归结为饮食习惯,可能掩盖潜在的病理问题,使女性忽略必要的医学干预。

谣言三:来月经不能运动,要多躺着

将月经与“虚弱”划等号,是对女性生理状态的误读。适度运动能促进盆腔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对情绪调节亦有积极作用。尤其是轻缓的拉伸、步行或瑜伽,有助于改善经期焦虑与轻度痉挛,提升整体舒适感。长时间卧床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加剧下腹胀痛,甚至导致循环滞缓。除非有明确医疗禁忌,活动应当维持在身体允许范围内。

谣言四:月经不准是因为“宫寒”或体质虚弱

“宫寒”作为民间概念,并无统一医学定义,其含义模糊而泛化。周期紊乱往往是内分泌失调的表现,常见病因包括卵巢功能异常、甲状腺疾病、高泌乳素血症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单纯归咎于“寒”或“虚”,忽略专业检查,会延误诊断时机。体质并不能决定周期规律与否,科学路径应从内分泌功能、激素水平与生殖轴状态出发,系统评估,精准诊疗。

谣言五:月经期间不能喝豆浆,会导致雌激素紊乱

豆浆中的植物雌激素为大豆异黄酮,其活性远低于人体内源性激素,在合理摄入量下并不会对女性体内激素平衡造成实质干扰。将其与激素水平失调或乳腺问题强行关联,是对食品成分的误读。事实上,豆类食物富含蛋白质与多种营养素,有助于补充经期所需能量,是推荐摄入的健康来源。更重要的是,饮食管理应以总体结构为核心,而非孤立评判某一种食材。

谣言六:月经期间不能吃鸡蛋、牛肉、海鲜

这类高蛋白食物被视为“发物”而遭回避,其实是认知误区。经期血液流失明显,适当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对维持体力、促进组织修复具有重要意义。鸡蛋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必需氨基酸,牛肉富含铁元素,有助于预防经期贫血,海鲜则提供丰富的微量元素与不饱和脂肪酸。除非存在过敏史,正常食用不会对月经状态构成影响,反而可能缓解疲劳、稳定情绪。

谣言七:“姨妈血”是脏血,要把它排干净才健康

这种观点不仅错误,还容易引发女性对月经的恐惧与排斥。经血是子宫内膜脱落与血液、宫颈分泌物共同构成的混合物,其生成过程受激素调控,具有高度规律性。并不存在所谓“毒素积聚”的过程,所谓“排净”也没有科学衡量标准。正常女性每次月经的血量约为30-80毫升,身体会自行调节与更新,不需要外力“清理”或“帮助排出”。

正确认识月经

月经是女性生命周期中的正常生理现象,不应被污名化或神秘化。从青少年开始建立科学认知体系,是提升女性健康素养的基础。认识自身身体的运行逻辑,有助于打破“特殊时期”的心理负担,提升自我照护能力。教育者、媒体与医疗从业者共同承担起澄清误区、传播科学的责任,方能真正营造健康友好的生理文化氛围。

结束语

月经不该是禁忌的代名词,更不应成为流言的重灾区。当我们一次次揭开这些被伪装成“常识”的旧谣言,不只是为女性争取更科学的生活方式,更是对个体身体权利的正当维护。让每一位女性都能以从容、平等的姿态面对周期的律动,才是现代社会真正的文明进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