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我血糖都正常半个月了,降糖药是不是可以停了?”“这哮喘药吃了一周不咳嗽了,是不是不用再吃了?” 在门诊诊室里,这样的问题每天都在重复上演。很多慢性病患者在症状缓解或指标好转后,总会自作主张停药或减药,却不知这种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的做法,正在悄悄埋下健康隐患。
慢性病之所以被称为 “慢性”,是因为其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多数疾病无法彻底根治,需要长期规范管理。高血压、糖尿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常见慢性病,就像需要持续维护的精密仪器,药物治疗如同定期保养,一旦中断就可能导致 “机器故障”。然而现实中,我国慢性病患者的规范治疗率并不理想,据《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相关数据显示,约 60% 的患者存在擅自停药、减药的行为,这也是慢性病并发症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把 “症状消失” 等同于 “疾病痊愈”,是患者最容易陷入的认知误区。以糖尿病为例,血糖升高是由于胰岛功能受损或胰岛素抵抗导致的代谢紊乱。降糖药的作用是辅助调节血糖,而非修复胰岛功能。当血糖恢复正常时,说明当前治疗方案有效,但并不意味着胰岛功能已经恢复正常。此时擅自停药,血糖会在短期内迅速反弹,反复波动的血糖会加速血管、神经的损伤,增加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临床上曾有患者因自行停药,导致血糖飙升引发酮症酸中毒,紧急送医抢救才脱离危险。
高血压患者的 “任性” 减药行为同样危险。血压的稳定依赖于药物对血管舒缩功能、血容量等的调节,很多患者在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后,就认为 “病好了”,随意减少药量甚至停药。殊不知,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而血压的大幅波动比持续高血压更危险,极易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擅自停药后,3 个月内血压反弹的概率高达 82%,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3-5 倍。
呼吸系统慢性病患者对 “症状好转即停药” 的危害感受更为直接。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抗炎药物后,咳嗽、喘息等症状会明显缓解,但这并不代表气道炎症已经消除。气道慢性炎症是这类疾病的核心病理机制,需要长期抗炎治疗来控制。如果见好就收,炎症会持续进展,气道结构逐渐破坏,导致肺功能不可逆下降。临床上常见患者因反复停药,使得哮喘急性发作频率增加,肺功能逐年恶化,最终发展为难治性哮喘。 除了对疾病本身的认知不足,对药物副作用的过度担忧也是患者擅自停药的重要原因。部分患者担心 “是药三分毒”,长期用药会损伤肝肾功能,于是在指标好转后立即停药。事实上,现代药物研发已充分考虑安全性,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副作用的发生率极低。相比之下,擅自停药导致的病情反复,对身体的损害远大于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需调整用药方案,应通过定期复查,由医生根据检查结果科学评估后决定,而非自行决断。
科学的慢性病管理,需要建立 “长期作战” 的意识,做到 “三个坚持”。首先要坚持遵医嘱用药,明确药物的服用剂量、时间和疗程,不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慢性病的治疗方案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的,随意更改可能打破治疗平衡。其次要坚持定期监测,像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测血糖,高血压患者要监测血压变化,通过数据掌握病情波动,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最后要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这些都是慢性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与药物治疗形成合力,更好地控制病情。
慢性病管理就像一场马拉松,考验的是耐心和坚持。症状好转是治疗有效的信号,而非终点。随意停药减药看似 “省了事”,实则可能付出更沉重的健康代价。当你下次想自行调整用药时,请记住:慢性病管理没有捷径,规范治疗、长期坚持才是守护健康的正确之道。如有任何疑问,及时与医生沟通,让专业指导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