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们的固有认知里,药品都有严格的保质期,存放时间久了药效降低,甚至可能变质产生毒性。但在中药的世界里,却存在一些“反其道而行之”的特例——它们不仅不怕陈放,反而随着时间的沉淀,药性愈发温和醇厚,疗效也更为显著。这些“越陈越好”的中药,究竟有何奥秘?
百年陈皮胜黄金
提到“陈久为良”的中药,首推陈皮。陈皮是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入药以陈久者为佳,故得名“陈皮”。中医古籍《证类本草》记载陈皮“北人亦用之,并以陈者为良”,首次明确提出“陈久者良”的观点。明代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解释:陈皮……采时性已极热,如人至老成,则酷性渐减。收藏又复陈久,则多历梅夏而烈气全消。《本草备要》(清代)明确“广东新会陈皮为胜,陈久者良”,并解释“陈则烈气消,无燥散之患”。
在广东新会,储存三年以上的柑皮才有资格称为陈皮,这一过程叫“陈化”。因新鲜橘皮含有较多挥发油,性热,味道苦涩,直接入药易刺激脾胃;经过陈化,挥发油逐渐挥发,辛燥之性降低,黄酮类、多糖等有益成分逐年沉积,药性和味道都变得温和,适合长期服用。民间有“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的说法,足见其陈放价值。
还有一种广为人知的“陈药”是艾叶。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是中医艾灸的主要原料,也可内服。新鲜艾叶含有较多挥发油,气味浓烈,刺激性强;经过陈放后,挥发油含量减少,药性变得温和。《本草纲目》记载:“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陈艾用于艾灸时,火力温和持久,穿透力强,能更好地发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且不易灼伤皮肤。
中药“陈放成宝”的科学原理
这些中药之所以“越陈越好”,本质上是其内部成分在时间的作用下发生了良性变化。中药的药效取决于其含有的化学成分,而许多成分会随着存放时间的推移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
对于含有挥发油的中药,如陈皮、艾叶等,陈放过程中,具有刺激性的挥发油会逐渐挥发减少,使得药物的燥烈之性降低,药性变得温和,更适合临床应用。同时,挥发油的减少可能让其他有效成分的比例相对提高,从而增强药物在某些方面的疗效。
此外,中药在陈放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氧化、聚合等化学反应,生成新的有效成分。这些新成分可能具有更强的生理活性,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例如,陈皮中的橙皮苷等黄酮类成分,在陈放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反应,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得到提高。
并非所有中药都能“久存”
需要注意的是,“越陈越好”并非适用于所有中药,绝大多数中药都有其最佳的使用期限,超过期限后药效会下降,甚至可能产生有害物质。
含挥发性成分较多的中药,如薄荷、藿香等,若存放过久,挥发油大量散失,药效会明显降低,不宜久存。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等成分的中药,如山药、党参、黄芪等,容易吸潮发霉、虫蛀,存放时间过长会变质,不仅失去药效,还可能对人体有害。含油脂类成分的中药,如杏仁、桃仁等,久存后易发生酸败,产生异味和有害物质,不能再使用。
正确存放中药的方法
为了保证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正确存放中药至关重要。对于适合陈放的中药,如陈皮、陈艾等,应选择干燥、通风、阴凉、避光的环境存放,避免潮湿、阳光直射和高温。可以将其装入透气性好的布袋或陶瓷容器中,定期检查,防止发霉、虫蛀。
对于大多数中药,应遵循“少量购买、及时使用”的原则,避免久存。存放时同样要注意干燥、通风、避光,可放入密封的玻璃罐或塑料袋中,置于阴凉干燥处。部分易虫蛀的中药,如当归、枸杞等,可放入冰箱冷藏保存,但要注意密封,防止吸潮和串味。
中药的“陈久为良”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蕴含着对药物成分变化和疗效关系的深刻认识。但我们在应用这一经验时,要辩证看待,不能一概而论。只有了解不同中药的特性,掌握正确的存放和使用方法,才能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保障用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