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肉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蛋白质来源。然而,人们在享用美味猪肉的同时,也面临着潜在的健康风险。猪只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猪肉食品的安全,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从养殖源头抓起,全方位把控猪只健康,对保障餐桌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养猪场内的健康管理
科学饲养,提高猪只抵抗力。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是确保猪只健康的基础。合理搭配日粮结构,为猪只提供充足营养;同时注重猪舍通风、温度等环境因素调控,减少应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综合措施增强猪只体质,提高疫病抵抗力。
做好免疫,筑牢防疫屏障。疫苗免疫是预防猪病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猪病特点,制定系统、针对性的免疫程序,做到应免尽免、群体免疫。尤其对人畜共患病,如日本脑炎、布鲁氏菌病等,更应高度重视,切实降低疫病传播风险。
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一旦发现可疑症状,要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阻断疫病扩散蔓延。养殖企业还应建立疫病应急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屠宰加工中的风险防控
严把“生猪准入关”。对进场屠宰的生猪要严把质量关,经检疫合格后方可进入屠宰加工环节。同时做好产地、耳号等信息登记,确保生猪来源可追溯。
规范操作,防止交叉污染。在屠宰加工各环节,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防止病原体交叉污染。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生熟分区操作;及时清洗消毒设备工具,保持环境卫生;对病变部位要彻底去除,避免带入后续加工环节。
加强检验,确保出厂猪肉安全。建立从原料、半成品到成品的全程检验制度,重点检测常见人畜共患病及其他危害因子,坚决不允许问题肉品出厂。
冷链物流环节的安全保障
做好“冷链”,减少病原滋生。猪肉在运输、储存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保持在0-4°C的冷藏环境,或-18°C以下的冷冻状态,最大限度减缓微生物繁殖。运输工具要做到密闭、清洁,保温隔热性能良好,避免温度波动引起的肉品品质下降。冷库要做好空间布局,避免生熟肉品混存,定期全面清洗消毒,防止病原累积。冷库工作人员进出要严格消毒,防止带入污染。
完善追溯,实现全链条可控。建立从养殖场到消费者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养殖、屠宰、加工、冷链运输、零售等各环节做到信息互联互通、无缝对接。通过标识管理实现“一物一码”,各环节严格记录并上传猪只信息,确保生猪“身份证”管理,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加强追溯体系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快速查询。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可在最短时间内锁定风险源头,控制问题产品流向。
消费者的科学认知与防范
树立安全意识,科学认知风险。消费者要客观认识食品安全风险,不盲目恐慌,也不掉以轻心。选购猪肉制品时,要到正规超市和门店,索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对来源不明的猪肉制品要坚决说“不”。在加工、食用等环节,注意观察肉品色泽、气味等品质特征,如发现异常要立即停止食用,并主动向相关监管部门反映,积极配合开展应急处置。
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在家庭加工制作猪肉食品时,要特别注意生熟分开,避免造成交叉污染。生肉板、刀具要专用并及时清洗消毒。烹饪猪肉时,要注意中心温度需达到70°C并保持1分钟以上,确保彻底煮熟煮透,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彻底杀灭,最大限度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保障自身与家人的身体健康。
猪肉从养殖到餐桌,涉及养殖、屠宰、物流、消费等多个环节,需要各环节协同配合,共同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只有齐抓共管、各负其责,才能最大限度阻断猪源疾病危害人体健康,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建和谐健康的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