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顺瑜  单位: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9
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闻有人沉迷于酒精、游戏、短视频等行为,难以自拔。这些成瘾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奥秘?又该如何进行科学自救?接下来,我们将从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两大层面展开深度探讨。

生理机制:大脑如何被“劫持”

1.多巴胺系统的异常激活

成瘾行为与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大脑的奖赏回路中发挥作用,当我们完成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如品尝美食、取得成就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让我们产生愉悦感,这种机制促使我们重复有益行为。然而,成瘾物质或行为会使多巴胺系统异常激活,释放远超正常水平的多巴胺。例如,赌博、药物等刺激能使多巴胺分泌量达到日常的数倍,这种强烈的愉悦冲击会让大脑产生深刻记忆,不断驱使个体重复该行为以再次获取这种快感,从而逐渐形成依赖。

2.神经可塑性的改变

长期的成瘾行为会导致大脑发生神经可塑性改变。大脑中的神经元之间存在突触连接,在成瘾过程中,与成瘾相关的神经通路会不断强化,而其他正常的神经连接则可能被削弱。就像一条经常走的路会越来越顺畅,大脑中与成瘾相关的神经通路因频繁使用,传递信号的效率越来越高,使得成瘾行为变得越来越自动化。这种生理结构的改变,使得个体在面对成瘾诱因时,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即使主观上想要戒除,大脑的生理状态也会发出强烈的渴求信号。

3.戒断反应的生理对抗

当个体试图戒除成瘾行为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戒断反应,这也是导致成瘾难以戒掉的重要生理原因。以药物成瘾为例,长期使用药物会使身体适应了药物存在的状态,当停止用药,身体内环境平衡被打破,会出现诸如焦虑、失眠、疼痛、恶心等不适症状。这些戒断反应本质上是身体在对抗成瘾行为的终止,为了缓解这些痛苦,个体很容易再次回到成瘾行为中,形成恶性循环。

心理机制:认知与情感的双重束缚

1.逃避现实与情感补偿

成瘾行为往往成为个体逃避现实困境、寻求情感补偿的途径。在生活中遭遇压力、挫折、孤独等负面情绪时,一些人会选择通过成瘾行为来暂时逃离痛苦。比如,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的人,可能是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成就感、社交受挫,而在虚拟世界中能够获得掌控感和归属感;依赖酒精的人,或许是用酒精麻痹自己,逃避生活中的烦恼和焦虑。这种对成瘾行为的心理依赖,源于其能为个体提供情感上的短暂慰藉,即使知道成瘾有害,也难以轻易割舍。

2.认知偏差与自我合理化

成瘾者在心理层面存在多种认知偏差,其中自我合理化是常见的一种。成瘾者往往会对自己的成瘾行为进行不合理的解释和辩护,比如将过度饮酒解释为“社交需要”,将沉迷短视频视为“放松学习”。这种认知偏差使得成瘾者难以客观认识成瘾行为的危害,降低了改变行为的动机。同时,成瘾者还可能存在乐观偏差,高估自己控制成瘾行为的能力,认为“偶尔放纵没关系”,从而导致成瘾行为不断延续。

3.习惯形成与自我认同

长期的成瘾行为会逐渐形成习惯,成为个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成瘾行为融入生活模式,它就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可能与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关联。例如,一个长期沉迷于网络直播打赏的人,可能会将自己定义为“豪爽的支持者”,这种自我认同使得戒除行为变得更加困难,因为放弃成瘾行为意味着否定自己的一部分身份,这会引发心理上的不适和抗拒。

结语

成瘾行为是生理与心理双重作用的结果,大脑神经机制的改变和心理层面的束缚共同构成了成瘾难以戒除的困境。但了解这些科学原理,正是科学自救的第一步。通过认识成瘾的生理机制,我们可以借助专业医疗手段调节身体状态;剖析心理机制,能帮助我们正视内心需求,纠正认知偏差。战胜成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科学的方法、坚定的意志和持续的努力。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知识,积极行动,就一定能摆脱成瘾的束缚,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6-20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
2025-05-30
来源:百色市第二人...
2025-04-01
来源:​广东省河源...
2025-03-28
来源:柳州市中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