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卒中现如今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许多患者即使度过危险期,仍会遗留偏瘫问题,这种后遗症会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面对这一难题,中医针灸凭借其独特的治疗方式为患者康复带来新希望。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医是如何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本文还会详细介绍针灸在其康复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医如何看待脑卒中
卒中在中医中属于“中风”范畴,其病机复杂,核心在于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根本病机:正气亏虚。年老体衰、久病体虚等导致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中风发病的基础。肝肾阴虚则肝阳易亢,气血不足则血脉运行无力,易致瘀滞。
2.关键病理因素。风:包括肝阳化风、外风侵袭,风动则气血逆乱,上扰脑窍。火:多为肝火、心火亢盛,火热上冲,灼伤脑脉。痰:痰湿内生(如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浊或痰热阻滞脑脉。瘀:气滞、气虚或血热均可导致血瘀,脑脉瘀阻或破裂出血。
3.病位与病性。病位在脑,与肝、肾、心、脾密切相关。病性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标实为风、火、痰、瘀相互交织。
简言之,中风是在正气亏虚的基础上,因风、火、痰、瘀等因素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引发突然昏仆、半身不遂等症状。
中医针灸如何帮助脑卒中偏瘫康复
(一)疏通经络,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偏瘫多因脑脉瘀阻后,气血无法正常濡养肢体经络,导致肢体麻木、无力、活动受限。针灸通过选取相关经络上的穴位(如上肢的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的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等),刺激经络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肢体肌力,逐步恢复肢体活动能力(如抬臂、行走等)。
(二)调和气血,促进感觉功能恢复。部分患者伴随肢体感觉减退(如麻木、刺痛、感觉迟钝),针灸可通过调节气血平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帮助恢复皮肤感觉、关节位置觉等。
(三)醒脑开窍,促进神经功能修复。针对中风后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的患者,选取百会、人中、内关等穴位,起到醒脑开窍、振奋神气的作用,有助于激活大脑神经功能,提升患者对肢体的控制能力。
(四)整体调节,改善并发症。偏瘫常伴随吞咽困难、语言障碍、大小便失禁等问题,针灸可通过辨证选穴(如吞咽困难选廉泉、通里;语言障碍选哑门、风池),调节相关脏腑功能,缓解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如何让针灸治疗效果达到最优化
针灸疏经通络,行气血,通脑窍,可配合康复训练,增强疗效。与肢体功能训练(如运动疗法、平衡训练、作业治疗等)结合,通过针灸改善局部气血,疏通经络后,再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能更有效地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的风险。
总之,针灸通过针对性刺激穴位,从整体上调节身体机能,为偏瘫患者的神经修复和肢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治疗手段。




